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郑善夫所作的《谒孙太初坟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对已故友人孙太初的追思与缅怀之情。
首句“草堂琴瑟罢”,以“草堂”象征孙太初生前的居所,“琴瑟罢”则暗示其生命的终结,琴瑟不再演奏,意味着生命的乐章已经结束。接着“羽化竟何如”,表达了对孙太初去世后灵魂去向的疑问和思考,羽化成仙是古代文人对死亡的一种美好想象,但具体如何,诗人并未给出答案,留下无限遐想。
“那复乌藤杖,空传白鹿车”两句,通过“乌藤杖”和“白鹿车”的意象,分别象征着孙太初生前的行旅之便和可能的仙人身份。然而,这两样物品如今只能空留传说,无法再为孙太初所用,表达了诗人对逝者再也无法回到人间的感慨。
“沙湍且鸥鸟,天地即蘧庐”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孙太初去世后的自然环境,沙洲上水流湍急,鸥鸟飞翔,天地间仿佛成了他临时的居所。这里运用了“蘧庐”这一典故,指代简陋的住所,暗含对孙太初生活简朴、不求奢华的赞美。
最后,“白首林君复,终无封禅书”两句,将话题转向对孙太初一生的评价。林君复是孙太初的别称,此处以“白首”形容其一生的辛劳与贡献。然而,尽管孙太初一生勤勉,却最终未能留下“封禅书”,即未得到官方的认可或历史的记载,表达了对孙太初生前功绩未能得到充分认可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孙太初生平的回顾与追思,展现了诗人对其人格魅力的钦佩以及对其未能得到足够认可的惋惜之情,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