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攽所作的《次韵和秘书省林舍人校书寓兴五首(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人生、才华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百缘不信皆前定”,诗人以“百缘”指涉人生的种种际遇,提出了一种宿命论的观点,认为一切缘分都是预先注定的,不可改变。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接受。
接着,“千古相矜尽小才”,诗人感叹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彰显自己的才华而相互竞争,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才华在历史长河中显得微不足道。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批判。
“梦月豫占沙麓袭,建章如待柏梁灾”,这两句诗运用了典故,通过梦境和历史事件的联想,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对权力更迭的敏感。梦月预示着未来的某种变化,而沙麓袭可能是指权力的转移;建章和柏梁则分别代表了古代的宫殿和文人聚会之所,暗示了权力与文化的交替。
“朱英强欲希无妄,苌叔空劳射不来”,这两句诗进一步探讨了个人努力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朱英想要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而苌叔尽管努力射箭却未能命中目标,形象地描绘了人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最后,“闻道蓬莱更清浅,便应沧海起尘埃”,诗人通过蓬莱和沧海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即使知道理想之地更加遥远,但仍然会有尘埃在广阔的海洋中升起,象征着人们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生、才华、命运、理想与现实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世事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