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盼望凤翔那边有人来传点消息,但没有等到人于是决意逃回来。
逃窜过程中边走边望望眼欲穿,一路上提心吊胆几乎心都凉透。
重重烟树像在招引自己向前奔,莲花似的山峰仿佛为我而打开。
初到时亲友们惊讶我又老又瘦,感叹我艰辛地从贼营中逃出来。
黄昏时愁思不已传来胡笳的悲音,满目凄凉是那失陷了的京城之春。
能活着回来只是今天才敢想的事,从小路逃亡随时都可能一命归阴。
严明的章法制度今天刚刚看得到,就像光武中兴一样这里气象已新。
喜悦的心情达到极点变成了悲伤,呜呜咽咽不能自禁泪水沾湿佩巾。
如果在敌国死去,也无人报信。回到自己国家终于有人怜惜自己了。
到这里才能复见汉家天日,庆幸能见到太白、武功山。
置身朝班才觉影静而心苏,不似在乱军中时之眼穿而心死。
如今大唐国家社稷,一定振兴有望。

注释

岐阳:即肃宗行在所在地凤翔。
凤翔在岐山之南,山南为阳,故称岐阳。
信:是信使或信息。
遂却回:是说于是决意逃回来。
汉苑:是以汉比唐,如曲江、南苑等地。
间道:犹小道,伺其间隙之道而行,指由僻路逃窜。
暂时人,谓生死悬于俄顷,见得十分危险。
司隶:是汉代的司隶校尉,代指朝廷官员。
七校:指武卫,汉武帝曾置七校尉。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属于豪放派风格。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的诗歌。

"西忆岐阳信" 表示诗人心中牵挂着远方的故土和亲朋好友,其中岐阳是古代地名,今属陕西省境内,这里象征着诗人所思之地。"无人遂却回" 强调了诗人的孤独与不被理解的心情。

"眼穿当落日" 描述诗人目送太阳下山,心中充满对远方的渴望和怀念。"心死著寒灰" 则形象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哀伤之感,仿佛已经冷漠如同积年的灰烬。

"雾树行相引" 通过描绘迷雾中的树木,传递出一种引导诗人前行却又模糊不清的氛围。"莲峰望忽开" 可能是指诗人心中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与希望。

"所亲惊老瘦" 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或亲人的关切,他们可能已经因为时光流逝而显得苍老和消瘦。"辛苦贼中来" 则透露了对他们的不易生活状态的同情,"辛苦"指的是艰难困苦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出诗人深沉的乡愁和对朋友的深厚情谊。杜甫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将这种复杂的心境转化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思念之深。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喜雨

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

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

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

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寒食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