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院井诗二首(其一)

太平兴国古佛刹,小院得名如意轮。

何人默识原地脉,凿井正会甘泉津。

阔容三尺白银瓮,深可二丈青丝缗。

夏凉未觉冰雪冷,味美不啻醍醐珍。

寺僧知爱不忍惜,汲引无间都城人。

鸣钟声歇更漏促,天鸡初报扶桑晨。

侧肩接足负担者,排闼争凑苍苔唇。

丝瓶上下掉孔急,语笑嘈杂春雷振。

永日迢迢既云暮,健夫噏噏皆嚬呻。

万人已喜用周给,一泓依旧清奫沦。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华镇所作的《如意院井诗二首》其一,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如意院井的壮观与独特魅力。

首先,诗人以“太平兴国古佛刹”开篇,点明地点,暗示了此井的历史悠久和宗教背景。接着,“小院得名如意轮”一句,巧妙地将井与佛教中的如意宝轮相联系,赋予了井以吉祥的象征意义。

“何人默识原地脉,凿井正会甘泉津”,诗人赞美了井的选址与建造,暗含着对工匠智慧的敬仰。接下来,“阔容三尺白银瓮,深可二丈青丝缗”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井的规模与深度,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夏凉未觉冰雪冷,味美不啻醍醐珍”则从季节和口感的角度,强调了井水的独特之处,仿佛夏日的清凉胜过冰雪,其味道之佳比之醇厚的醍醐。

“寺僧知爱不忍惜,汲引无间都城人”表现了僧侣对井水的珍视与慷慨分享,体现了佛法的慈悲与普渡众生的精神。最后,“万人已喜用周给,一泓依旧清奫沦”总结了井水为周围居民带来的福祉,即使在使用频繁后,井水依然清澈如初,寓意着永恒与不变。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井的物理特征,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涵和社会价值,展现了古代中国井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敬畏。

收录诗词(382)

华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如意院井诗二首(其二)

井德本来无得丧,居迁乃见井有仁。

深穿阔甃世不少,闻名索实多非真。

潢污方集已登干,骄阳未久先飞尘。

盈虚既与阴晴变,安用华屋床雕银。

崇宁元年五六月,僦居偶在寺井滨。

曾经畏日曝累朔,亦见霖雨倾弥旬。

碧痕澄澄古甃上,消长不改苍龙鳞。

莫嫌营置近阛阓,莫厌资取多纷纶。

深院无人辘轳静,焉知此井常清新。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李光道见过赠诗

高槐上拂青天面,枝疏不得惊禽恋。

槐下官曹何冷落,去马来牛色多倦。

春风绿杨暗虚室,秋雨苍苔锁深院。

三见墙头梅子花,一字不画尘侵砚。

宛如太古两相忘,况复飞盖追游宴。

有时独咏西园诗,想像清风情眷眷。

门前忽报华轩过,邂逅开怀如昔见。

目击便嗟相得晚,更仆清谈尽黄卷。

顾我迂疏何所取,似君秀颖乃可羡。

少壮应须努力时,人间岁月如流电。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寄赠永嘉郑先生

荥阳人物世仍有,文雅风流传巳久。

广文独步天宝年,才名曾在诸公右。

新诗高陪屈宋游,神翰远与钟王偶。

更觉丹青到微妙,独将造化争妍丑。

一封入奏蓬莱宫,三绝题自君王手。

当时盛事虽云远,今日高风曾未朽。

亲逢夫子沧海头,重起清芬百年后。

倦游不肯依梁苑,尚德自甘耕谷口。

方外聪明已木鸡,人间事变皆刍狗。

子云寂寞守儋石,靖节轩昂遗五斗。

不试惟令曲艺工,久幽更觉机神厚。

诗情渺与江湘迥,画笔能教鬼神走。

论工子建已知亲,较胜长康未应负。

所嗟藻鉴阔楚越,犹使佳名在林薮。

邂逅虽知近岩壑,栖迟尚苦拘尘垢。

明明冰玉长在怀,望望烟霞屡骧首。

何日倾心听诵诗,他时洗眼看挥帚。

狂歌且寄草堂客,佳句终惭杜陵叟。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陪和守宴城楼罢留望江山怀古

历阳城楼多好风,南来和雨飞溟濛。

齐纨四座寂不动,六月酒面鱼鳞红。

铃斋无讼日多暇,时引大旆摩晴空。

宾来不问礼数隔,披襟倚槛欣迎逢。

平芜不断楚天阔,无数好山来望中。

伊昔重瞳顾寰宇,八千西渡皆貔虎。

叱咤风云五六年,盖世拔山宁不武。

力尽江头已萧瑟,秋风未央亦禾黍。

乱世英雄气颇粗,当时还羡紫髯夫。

箭重舟偏徐转柁,舟中宾主亦欢呼。

龙骧露桡下三峡,春草不合临平湖。

衣带萦迂宁足倚,桃叶渡之胜一苇。

三阁香消春梦残,空传玉树江南女。

人间万事无妍丑,过眼纷纷尽刍狗。

祗有江山似旧时,从来却落渔樵手。

怀春悲秋徒自苦,浮云去来我何有。

鸣丝案竹閒清唱,当轩更有盈樽酒。

清时胜日临高明,未愧黄金垂六钮。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