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淮

朝日出复阴,广野风浩浩。

淮源山万重,飞流下穹昊。

渺然走沧溟,梁楚在襟抱。

汝颍交东环,穰邓控西道。

秋水欲归壑,凭渡马腹燥。

挢首桐柏阴,展坐淮南草。

隧岸鸣蛩蛚,村檐挂梨枣。

风土近乡里,问语向耇老。

西成未为恶,苦被飞蝗恼。

连材扑未尽,何以实万宝。

长啸招西风,害气一吹埽。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渡过淮河时所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象,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首句“朝日出复阴”,描绘了清晨日出后又转为阴天的景象,预示着天气变化莫测。接着“广野风浩浩”一句,展现了辽阔田野上风势之大,给人以开阔之感。

“淮源山万重,飞流下穹昊”两句,将淮河源头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山峦叠嶂,水流奔腾直下苍穹,气势磅礴。

“渺然走沧溟,梁楚在襟抱”描绘了淮河水最终汇入大海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淮河流域的广阔与重要性,连接着梁楚两地。

“汝颍交东环,穰邓控西道”两句,点明了淮河周边的重要地理位置,汝水、颍水交汇于东方,穰县、邓县则控制着西方的道路,显示出淮河在古代交通中的战略地位。

“秋水欲归壑,凭渡马腹燥”描绘了秋天河水即将流入山谷的情景,同时通过“马腹燥”这一细节,表现了渡河时的干燥与紧张气氛。

“挢首桐柏阴,展坐淮南草”两句,诗人站在桐柏山的高处,展开坐席于淮南的草地上,享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隧岸鸣蛩蛚,村檐挂梨枣”描绘了乡村的生动景象,昆虫在隧岸鸣叫,村檐下挂着成熟的梨枣,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温馨与和谐。

“风土近乡里,问语向耇老”表达了诗人对乡土文化的亲近感,与年长者交谈,了解当地的历史与习俗。

“西成未为恶,苦被飞蝗恼”反映了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飞蝗的侵扰,给农民带来了困扰。

“连材扑未尽,何以实万宝”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期待,希望连年的灾害能够得到控制,以实现丰收。

“长啸招西风,害气一吹埽”最后两句,诗人通过长啸召唤西风,希望能够吹散灾害带来的阴霾,表达了一种积极面对困难、寻求解决之道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渡淮所见所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收录诗词(741)

姚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字:姬传
  • 籍贯:安徽桐城
  • 生卒年:nài)(1731~1815

相关古诗词

寄仲孚应㝛

曰余性质呐,谐物无言词。

游宦二十载,殊乏新相知。

依依乡闾爱,握手自丱羁。

臭味若椒茝,非是孰为思。

今年览云梦,飘飖来沙羡。

江汉一以会,秋水浮天垂。

广川起孤望,日落吹参差。

忆昔各年少,共戏澄江湄。

青天澹秋色,帆举风飔飔。

海月万里上,属酒酬清诗。

欢乐去不复,青鬓将成丝。

万事无不改,风景长如斯。

拂衣便可去,潜霍吾前期。

形式: 古风

登黄鹤楼次补山韵

夷陵西望巴山连,大江出空如堕悬。

奔流一抺蹙沧海,大别黄鹄横障天。

导江至此一夹束,潆洄衣带高楼前。

忆昔赤乌始筑邑,凭轩雷鼓空江填。

此閒开势自明远,钓台樊口谁能贤。

一朝金雁瘗吴郡,何殊穗帐临漳川。

高楼千载几兴复,传芭士女徒哀怜。

因山命名义自当,俗说讵可丹青传。

虞翻地下应大笑,孰逢黄鹤骑飞仙。

我闻谯郡戴仲若,往往野服从䰻畋。

仙人母乃即此是,惜哉林壑空苍烟。

农部腹中有武库,瘴乡幕府尝周旋。

罙入深穴缚虎子,欲效左手如羊牵。

正当千里纵黄鹄,岂将一渚从栖鸢。

嗟余年往道亦废,顾思暇豫偷安便。

陪君欲鼓潇湘柁,湖南未到秋云边。

汉口暮见楼雉影,江风晓踏蛟龙涎。

晴空孑孑上反宇,天幕澹澹垂重渊。

无心坐见白云灭,屹立惟有苍山坚。

人閒万事不须说,跂足当楼聊醉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雨登岳阳楼

衡疑阻南服,江汉朝东溟。

巴陵山泽会,烟雨长晦冥。

风交广漠野,云起荡天经。

荒忽洞一气,焉扬帝子灵。

坐销积雾白,稍见君山青。

波下辰阳渚,秋来襄郢坰。

澹余千里客,城观此孤停。

奄落西陵日,馀阴横洞庭。

《咸池》行复奏,倚待与谁聆。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由桥头驿至长沙

杂树接行云,䢅朝吐清气。

遥望西峰顶,已上丹霞蔚。

远山状一同,近岭形千汇。

涧雾忽成阴,岩萝密如衣。

泠风发空响,幽怆多髣髴。

渐出深谷口,始纵秋泉沸。

湘帆转昭旷,途夷画经纬。

遄往凑舟车,趋来孰泾渭。

物象倏以迁,亭午待犹未。

缅忆独居情,将母徇俗畏。

形式: 古风 押[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