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牧芷孝廉游白岳归后掩关读藏经弥年欲有下询先以折柬并赠丁南羽佛相一轴佳韵一首率笔奉答

名山归后掩幽窗,贝叶闻翻百虑降。

可有义能融宝镜,更堪谁共对银缸。

多时栽藕为高社,且自吟诗答大江。

顶相持来须着耳,裴休过后更无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僧人释今无所作,名为《陈牧芷孝廉游白岳归后掩关读藏经弥年欲有下询先以折柬并赠丁南羽佛相一轴佳韵一首率笔奉答》。诗中描绘了陈牧芷孝廉在游览名山白岳归来后,闭门读书,沉浸于佛教经典的场景。

首句“名山归后掩幽窗”,生动地描绘了陈牧芷孝廉在游览名山归来后,选择闭门读书的情景,隐喻其内心的宁静与追求知识的渴望。接着,“贝叶闻翻百虑降”一句,巧妙地将佛教经典比作贝叶,通过翻阅这些经典,使内心的各种忧虑得以平息,展现了佛教对心灵的抚慰作用。

“可有义能融宝镜,更堪谁共对银缸。”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比喻和设问,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在寻求真理过程中的孤独感。宝镜象征着智慧与真理,而银缸则可能代表某种特定的环境或氛围,暗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需要独自面对挑战。

“多时栽藕为高社,且自吟诗答大江。”这两句描述了陈牧芷孝廉在闭门读书之余,通过栽种荷花、吟诗等方式,与自然界的江河对话,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这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他内心平静与追求知识的一种体现。

最后,“顶相持来须着耳,裴休过后更无双。”这两句以顶相(一种佛教法器)和裴休(唐代著名诗人)为引子,表达了对佛法和文学艺术的尊重与追求。顶相的使用强调了对佛法的实践与理解,而裴休之后更无双,则表达了对裴休诗歌成就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暗含了对陈牧芷孝廉在学术和修行上独特贡献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陈牧芷孝廉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其在佛教信仰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平衡,以及在追求知识与真理过程中的孤独与坚持。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佛法和文学的热爱与敬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303)

释今无(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萧柔以参戎归溽城柔以求去官而两台不可

此身真觉如山重,大略忻君有达观。

六翮欲飞何处好,一官求去不能难。

海螺有气吹千里,玉手无心弄二丸。

别后只悬高韵在,相思明月对松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祝词(其一)

闻君七十捉鸠时,两眼青青鬓未丝。

噩梦已从今日破,嵩山应长万年枝。

行看红叶当秋下,坐悟浮云入酒卮。

最是萧王书十卷,却教人易起深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祝词(其二)

西湖十亩满秋声,白鹤峰前见月明。

桂树喜看霜叶老,玉麟尤爱舞衣轻。

笔花洒处江天丽,閒梦醒时水石平。

我自披云寄长啸,因风先为说无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谢伯子过宿以诗见投时伯子年已八十一四壁已穷友生难仗予欲以一老僧期之不可为布其意而和之

往时噩梦已西东,八十年来一霎风。

愧我有言如水石,岂君无意任痴聋。

丹砂驻老难求世,野火当秋易及蓬。

珍重此情无可说,一天风雨画堂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