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翻译

青色的海连着长长的云朵使雪山变得阴暗,远远望着那座孤独的城和玉门关。
将士们在漫天黄沙中历经百战,铁甲都被磨穿,发誓不攻破楼兰绝不再回还。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长云:连绵不断的云彩。
雪山:积雪的山峰。
孤城:指边疆的孤立城镇。
玉门关:古代中国西北的重要关隘。
黄沙:指沙漠中的黄沙。
百战:形容战斗次数极多。
穿金甲:表示长时间战斗以至于金属制的盔甲都被磨损穿透。
楼兰:古国名,这里泛指敌国。
终不还:决心不胜利就不回家。

鉴赏

这是一首颇具战略地理意义的边塞诗,描绘了边疆的苍凉与战争的残酷。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以壮阔的景象开篇,展现了边陲的自然环境及气氛。青海地区连绵的雪山被长云所覆盖,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肃穆的氛围。

次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则转向战争的前沿阵地——孤城,它在辽阔的沙漠中显得格外孤独。诗人通过“遥望”表达了对远方边关的眺望与思念,同时也透露出一份守卫边疆者的孤独和忧虑。

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描绘了战争的残酷,黄沙漫天,战事频仍,以至于战士们不得不穿上金甲以自保。这里的“百战”暗示了长时间、连续不断的战斗,体现了边疆战士们的艰辛与牺牲。

末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达了一种坚定的决心和对任务的执着。在古代中国,楼兰是西域的一个重要城邦,这里可能被用来象征某个关键的战略要地。诗人通过这一句话传递出一种誓言:只要楼兰没有攻破,就绝不退回。这不仅展现了边塞将士们坚守岗位、抗击敌人的决心,也映射出了古代军人们对于国家疆土完整性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战争场面的刻画,展示了一种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守卫之战的悲壮。它不仅是对军旅生活的一种写照,更是一种以诗歌形式表达出来的爱国情怀。

收录诗词(198)

王昌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字:少伯
  • 籍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 生卒年:698— 756

相关古诗词

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捲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从军行七首(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从军行七首(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