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晚渡钱塘》由明代诗人陈子龙所作,描绘了钱塘江边傍晚渡口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诗意与情感。
首句“吴山越岫隔中流”,以“吴山”和“越岫”象征着江南的秀美山川,与“中流”相对,形成了一种空间上的对比,暗示了渡口所在的位置。接下来,“箫鼓平明青翰舟”描绘了清晨时分,渡船在江面上航行的情景,通过“箫鼓”这一细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万里晴江开晓郭,千帆春草送芳洲”两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视野,万里晴空下的江面如同展开的画卷,晨光中的城市轮廓清晰可见,而远处的春草则映衬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千帆竞发,仿佛是春天的使者,将希望与活力带向远方的岛屿。
“桃花欲落潮先至,莺语初闻露未收”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桃花似乎预感到春末的到来,提前凋谢,而潮水却在花瓣落地之前就已经涌来,莺鸟的啼鸣在露珠尚未完全蒸发之际响起,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同时也蕴含着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何事西陵常问渡,不堪独上望京楼”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处境的无奈。西陵,可能是指钱塘江边的一个地点,诗人常常询问如何渡过,既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反映,也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而“不堪独上望京楼”,则透露出一种孤独与忧郁的情绪,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体而言,《晚渡钱塘》通过对钱塘江畔傍晚景色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