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白纻词二首(其一)》由明代诗人陈琏所作,描绘了一幅华美而略带哀愁的场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音乐、美色以及时间流转的独特感悟。
首先,“胭脂半湿红玉春,远山不扫娇娥颦”两句,以“胭脂”、“红玉”等词汇描绘女子的美丽,通过“半湿”、“不扫”等细节,赋予画面以动态感和情感色彩,仿佛女子的娇羞与哀愁在空气中弥漫。远山与远黛的对比,更添了几分朦胧之美,将女子的神态刻画得生动传神。
接着,“歌声飘飘绕梁尘,玳瑁筵前月色新,管弦相和哀思匀”几句,进一步渲染了宴会的氛围。歌声悠扬,绕梁不绝,月色如洗,新月映照,与宴会中的管弦乐声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既欢快又略带哀愁的气氛。这里的“哀思匀”,不仅指音乐的节奏和谐,也暗含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美好易逝的感慨。
最后,“子夜沉沉更漏促,绛蜡摇光照银屋,馆娃宫人听未足”描绘了夜晚的深沉与时光的紧迫。子夜时分,更漏声急,时间仿佛在加速流逝;蜡烛摇曳,光芒照亮了银色的屋宇,而馆娃宫中的女子仍在倾听,不愿离去。这一场景不仅体现了对美好时刻的留恋,也暗示了对生命有限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白纻词二首(其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生活、情感以及时间流逝的独特洞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