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宿湖山兰若

雨歇众芳晚,幽寻宿梵筵。

闻经方丈里,听法比丘前。

远径投昏鸟,荒山啸夜猿。

天花飘嶂月,玉磬度萝烟。

殿古苔衣合,湖光月镜圆。

仰扳星斗近,俯视地维偏。

心静空尘到,身閒与世迁。

三生应得悟,来此问安禅。

形式: 排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夏初时节,诗人于湖畔山中寺庙中的一次静谧而深刻的宿夜体验。首联“雨歇众芳晚,幽寻宿梵筵”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雨后黄昏时分,万物复苏,花香四溢的宁静景象,诗人独自前往寺庙寻求内心的平静。颔联“闻经方丈里,听法比丘前”则展现了诗人深入佛学的探索,他聆听高僧讲经,心灵得到净化。

颈联“远径投昏鸟,荒山啸夜猿”通过自然界的生物活动,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神秘,昏鸟归巢,夜猿长啸,构成了一幅动与静交织的画面。尾联“天花飘嶂月,玉磬度萝烟”描绘了寺庙中的独特景观,天花在月光下飘落,玉磬声悠扬穿过藤蔓间的烟雾,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后半部分“殿古苔衣合,湖光月镜圆”则将视线转向寺庙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色,古老的殿堂与青苔相映成趣,湖面如镜,月光倒映其中,展现出一种和谐共生之美。接着,“仰扳星斗近,俯视地维偏”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向往与探索,抬头可见星辰璀璨,低头则觉大地广阔无垠。

最后,“心静空尘到,身閒与世迁”点明了诗人的内心状态,通过这次宿寺之行,他达到了心灵的平静,仿佛能超越尘世的束缚,与世隔绝。而“三生应得悟,来此问安禅”则暗示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佛法的追求与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体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554)

林鸿(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雪蓬散人草书歌

雪蓬散人有妫裔,翰墨游心与神契。

摹临秘帖追晋风,挥洒雄文明古制。

荜门铁限人争求,荒郊瘗笔应成丘。

妩媚云霞晴变态,倾斜风雨寒飕飕。

伊予与君共乡县,结交自昔忘贫贱。

衔杯拓落胆气豪,江楼野寺书题遍。

借问君书初若何,君言妙悟应闻歌。

谐音本自车振铎,涣汗有类风行波。

乃知至理无不寓,要在高人会其趣。

古来入室唯逸少,后者升堂有怀素。

当代如君诚亦稀,莫叹蹉跎一布衣。

有钱沽酒与君饮,醉卧目送孤鸿飞。

形式: 古风

寄蔡殷

少年所性尚游侠,夜读古书朝射猎。

相逢然诺重千金,性命由来轻一叶。

自言濩落长如此,岂谓年光若流水。

当时意气何足论,今日为儒人共鄙。

以兹俯仰向时流,穷居古巷仍百忧。

拘钤礼法坐桎梏,鞭挞童稚生仇雠。

浮云世态我何有,宁甘落魄耽杯酒。

闵子长怀汶上田,桓公谩赋湘潭柳。

日夕长吟思故山,樊笼尚掩冲霄翰。

知君怀抱亦如此,一为君歌行路难。

形式: 古风

赠浮丘生

浮丘生,能远游,不学羽客栖丹丘,挑簦荷笠来沧洲。

我昔冥栖向溟渤,携书共读东山月。

旧游冠盖半凋零,见子翻令心内热。

羡子有远志,放形天地间。

扁舟濯足望云海,短策振衣登雪山。

太行北上连雁门,燕台邺宫无复存。

国士由来死知己,令人感激思平原。

诸侯门深少知遇,回辕又复归南楚。

醉里行吟七泽秋,灯前卧听三湘雨。

吾知浮丘心迹奇,世人悠悠那得知。

草书古篆更神妙,击剑弹棋无不为。

严冬别我寒萧索,尊酒都门为君酌。

车轮遥遥忽不见,唯见千山雪花落。

形式: 古风

送林子山之闽中觐亲

钓鲈桥头流水香,冬青花开榕叶凉。

垆头酌酒送行客,醉后狂吟成短章。

世人怀别多惨怆,念君此行何坦荡。

云是严君在武威,十年着尽远游衣。

鸿雁缄中空寄远,鱼龙川上苦思归。

以兹出门心草草,拂衣便向长安道。

古戍飞霜马色寒,重关曙月鸡声早。

自古秦川亦壮哉,三峰华岳掌中开。

温泉绿树胧胧见,渭水黄河曲曲来。

边庭相见悲复喜,白发依依问乡里。

九月狐裘尚觉寒,千钟黍酒难成醉。

闻道东还未有期,陇头好寄折梅诗。

翻思人世皆为客,何必临岐是别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