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过所作的《次韵叔父咏竹二首(其二)》。诗人以竹为题,借物抒情,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此君非草木”以“此君”指代竹子,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竹子以人的身份,表达出竹子不同于寻常草木的独特气质。接着“劲节凛佳宾”一句,进一步描绘了竹子坚韧不拔、挺拔直立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竹子在佳宾面前展现出的庄重与威严。
“相对山阴禊,曾陪南阮贫”两句,通过典故的引用,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这里借用“山阴禊事”的典故,以及与“南阮”相关的贫困生活,来表现竹子与高士、雅士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竹子在不同境遇中都能保持其高洁品质的形象。
“琳琅风叶响,水墨月窗匀”则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绘了竹林中的自然景象。风吹过竹叶发出悦耳的声音,如同珠玉相击,而月光透过竹窗,洒在水墨画般的竹影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竹子的高雅气质。
最后,“何必篮舆出,敲门问主人”两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竹子之美的欣赏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诗人似乎在说,不必特意去寻找或刻意接近,竹子的美自会在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心灵的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竹子的高洁、坚韧和雅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品格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