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拜访薛伟干的吹藜馆时所见所感的场景。首句“阶前森玉树”,以“玉树”比喻台阶前的景致,展现出一种清雅脱俗的氛围。接着,“何物尽宁馨”则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赞叹,这里的“宁馨”形容环境宁静而美好。
“挟策犹萤案,吹藜忆鲤庭。”这两句运用了典故,借“萤案”和“鲤庭”来表达对勤奋学习和家庭教养的敬仰。这里“萤案”指夜间读书如萤火虫般微弱的灯光,象征着薛伟干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学习的精神;“鲤庭”则是用孟母三迁和孟子的故事,暗喻薛伟干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的教育熏陶。
“隔帘山鸟啭,窥牖晚峰青。”这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山鸟的啼鸣与远处青山的轮廓,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暗示着薛伟干的居所不仅环境优美,还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最后,“鼓棹过荀里,惊传聚德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薛伟干品德高尚的赞美。通过“鼓棹”(划船)和“荀里”(古代贤士居住的地方)的比喻,以及“聚德星”的形象,强调了薛伟干如同古代贤士一样,不仅才华出众,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他的存在如同明星一般照亮了周围的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薛伟干吹藜馆环境的描绘和对其品德的赞誉,展现了诗人对友人高洁品性的欣赏与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