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口

河之水,何漫漫。昔与淮相安,今溢淮南岸。

淮流入江古未闻,河水一入江流浑。

清河之口渺无际,黄云浊浪相吐吞。

河滨居民危岌岌,门基水齧无墙壁。

旧时官路已成河,旋结颓茅蔽风日。

日食何能给烟爨,妻啼儿号常夜半。

相看朝夕难自保,流亡已遂惊鸟散。

曾闻三白兆丰馀,水及故岸蝗为鱼。

徵之近岁两无应,飞蝗江北江南俱。

蝗大发,害我禾。水大至,荡我家。明年水至将奈何。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清河口地区因河水泛滥而引发的严重灾情。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河水漫溢、土地被淹、居民生活困苦的场景。

首句“河之水,何漫漫”,开篇即以河水泛滥的景象引入主题,形象地描绘出河水汹涌澎湃、无边无际的壮阔画面。接着,“昔与淮相安,今溢淮南岸”两句对比鲜明,强调了河水泛滥对淮河沿岸的影响,昔日的安宁已被洪水打破。

“淮流入江古未闻,河水一入江流浑”两句进一步描述了河水泛滥的严重性,指出这种现象在历史上罕见,河水涌入长江后,使得江水变得浑浊不堪。随后,“清河之口渺无际,黄云浊浪相吐吞”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清河口处洪水滔天、黄云翻滚、浊浪翻腾的壮观景象。

接下来,“河滨居民危岌岌,门基水齧无墙壁”两句直接揭示了洪水对居民生活的直接影响,洪水侵蚀着河岸,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诗人通过“旧时官路已成河,旋结颓茅蔽风日”两句,进一步展示了洪水对道路和居民生活设施的破坏,以及洪水带来的阴暗、压抑的环境。

“日食何能给烟爨,妻啼儿号常夜半”两句描绘了洪水期间居民生活的艰难,他们无法正常获取食物,夜晚更是充满了妻儿的哭泣声。最后,“相看朝夕难自保,流亡已遂惊鸟散”两句表达了居民面对洪水时的无助和恐惧,许多人不得不逃离家园,如同惊飞的鸟儿四处散落。

“曾闻三白兆丰馀,水及故岸蝗为鱼”两句提到过去曾有丰收的预兆,但如今洪水却淹没农田,导致蝗虫也成了鱼的食物,暗示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而,“徵之近岁两无应,飞蝗江北江南俱”两句指出近年来没有出现预示丰收的征兆,江北江南都遭受了蝗虫灾害,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灾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蝗大发,害我禾。水大至,荡我家”两句总结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和家庭的双重打击。“明年水至将奈何”则表达了对未来洪水的担忧,暗示了灾情可能持续或加剧的趋势。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清河口地区洪水灾害的描绘,反映了明代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和无力,同时也表达了人民对于灾难的无奈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

收录诗词(622)

钟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改籍琼山。正德三年进士。嘉靖中累官至户部右侍郎。有《皇极经世图赞》、《续古今纪要》、《崖志略》、《钟筠溪家藏集》

  • 字:仲实
  • 籍贯:明广东崖州
  • 生卒年:?—1544

相关古诗词

望云楼

结楼向南陬,上与飞云齐。

云飞亦何常,游子寄所思。

庐峰翠色照窗户,盈盈目断天之涘。

鬖鬖霜鬓丹霞帔,琼浆玉液延期颐。

兰桂森森挺奇秀,人间此乐如君稀。

骆越之阳大行陆,同此孤云送双目。

固知无情非有情,亲舍那堪异南北。

云来何之去何所,含精孕瑞庐峰下。

一方忧旱简书严,正欲为云结霖雨。

形式: 古风

东湖书院

混物乃妙契,启岩得幽栖。

苍梧之东大江曲,峰峦巃嵷波萦回。

主翁于此毓灵秀,联翩五色腾朝翚。

储书万轴聊自喜,直与傅岩吕渭相追随。

湖光悠悠净如扫,滉漾下上涵玻璃。

个中滋味自了悟,天然一鉴完无亏。

有时东皋憩清暇,凤笙带月横孤吹。

丹霞为辔风为马,东胡之名满天下。

早辞卿相此归来,湖外小堂开绿野。

形式: 古风

粤峰行

我览粤峰集,触我怀远情。

粤峰来自五岭南,书法遒劲名神京。

掀然掉臂公侯间,浓墨挥洒风云生。

桃笙象簟拥清暇,若与颜柳相重轻。

却怜经学子,皓首无名称。

镌肝镂骨人不识,夜光鱼目争晶荧。

前人格语后人笑,改换头面相挤倾。

何如学书解传世,披卷烂若罗繁星。

星光大小众易见,虽欲妒忌难訾评。

临深为高湛子耻,仰屋感叹予同情。

吁嗟临深休自珍,后来复有临深人。

形式: 古风

赠郑方伯

才闻使君来,忽见使君归。

薇垣三月席未暖,扁舟又觅桃花溪。

宦途汗漫靡终极,钟鸣漏尽行俱迷。

君投归疏脱世网,从此不受樊笼羁。

生平清操老更厉,长松偃蹇淩霜威。

兼金临别有常赠,形之公牍无惭词。

归囊峻却匪沽激,不忍素质沦于缁。

始知琴鹤非浪语,古人今人堪等夷。

惠风吹衣百鸟噪,蕨粉正腻黄鸡肥。

君还旧墅且行乐,俯仰何愧天人知。

寸阴曾闻当尺璧,晚景馀阴尤可惜。

霜髯鬖鬖照璚卮,莫遣分阴竟虚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