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
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
种竹初遮日,疏岩只欠泉。
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徐照所作的《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其一)宿觉庵》。诗中,作者徐照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净光山上的宿觉庵,时间跨度长达六百年,显示出历史的沉淀。庵基虽建在平地上,但其来历和事迹却由远方之人口耳相传,体现了历史的深远影响。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庵中的环境,竹林初生,已能遮挡阳光,而岩壑之间略显欠缺的是流水潺潺。这处静谧之地,作者认为它本应承载着重要的地位,如同鼎鼐(古代烹饪器具,象征权力和地位),而非仅仅用于修行禅定。通过这样的表达,徐照寓含了对宿觉庵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赞赏,以及对庵主或庵地主人的期许。整首诗富有哲理,展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历史遗迹的珍视。
不详
一字灵晖,自号山民。家境清寒,一生未仕,布衣终身,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宁宗嘉定四年卒。是“永嘉四灵”之一,其诗宗姚合、贾岛,题材狭窄,刻意炼字炼句。据叶适说,他是“四灵”中首先反对江西派而提倡晚唐诗的诗人。他主要写近体诗,五律尤多。一生有三种爱好:嗜苦茗、游山水、喜吟咏。死后朋友出钱为他安葬
十日南山雪,今朝又北风。
烧冲崖石断,梅映野堂空。
难语伤时事,无成愧野翁。
一生吟思味,独喜与君同。
秀句出寒饿,从人笑过清。
步溪波逐影,吟竹鸟应声。
酒里安天运,春边见物情。
耕桑犹罄乐,何事可营生。
石缝敲冰水,凌寒自煮茶。
梅迟思闰月,枫远误春花。
贫喜田新长,吟令鬓已华。
城中寻小屋,岁晚欲移家。
故交南北去,谁复念幽人。
夕别惊初见,相知乐似新。
竹声当暑净,茶味得泉珍。
贫与诗相涉,诗清不怨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