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严嵩所作的《和顾中丞出息东郊田舍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诗人清晨漱口、焚香读书的宁静生活,以及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
诗的开头“清旦漱玉齿,焚香讽道书”,展现了诗人清晨的日常,通过漱口、焚香、诵读道书,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氛围。接着,“朗吟百神卫,万遍袪灾虞”表达了诗人通过吟诵经文来保护自身,消除忧虑的愿望。
“至人昔有语,上智乃如愚”这一句,引用了古代哲人的智慧,强调了真正的智者往往外表看似平凡,内心却深藏不露。接下来,“谷虚神以存,累遣体应舒”则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空灵与身体的放松,体现了道家哲学中追求身心合一的理念。
“大隐在城市,岂必侣樵渔”表明了诗人认为真正的隐士并不一定需要远离尘嚣,即使在繁华都市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随后,“林卧观众芳,水木及春馀”描绘了诗人与自然亲近的场景,通过观察春天的余韵,感受生命的美好。
“青阳忽巳暮,不乐复何如”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意识到时光易逝,不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快乐。“览镜彫朱颜,发白不满梳”则是对岁月无情的直接描述,镜中映照出衰老的容颜,白发未满头,暗示着时光的匆匆。
最后,“兴来理瑶瑟,且复对浮蛆”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的态度,无论是弹奏瑶瑟还是饮酒,都是在享受当下,寻找心灵的慰藉。“诵君东郊作,吾亦赋归欤”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作品的欣赏,并以此为契机,抒发了自己想要归隐的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时间以及自我修养的深刻思考,以及在繁忙都市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