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劳别子与》其一,通过描绘武林山与海门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故人离散的感慨。
首句“武林山对海门开”,以武林山与海门相对的壮阔景象起笔,营造出开阔而雄浑的意境,暗示着诗人所处环境的辽远与壮美。武林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海门,则是指杭州湾的入海口,此处用“海门”与“武林山”相对,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广阔与深邃。
次句“不枉登临酒一杯”,在描绘完壮丽景色后,诗人借饮酒的动作,表达了一种豁达与洒脱的态度。登高望远,饮酒抒怀,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超然态度。这里的“不枉”二字,蕴含了诗人对这次登临的肯定与满足,同时也暗含了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与珍惜。
后两句“十载故人零落尽,有谁还为度江来”,则是全诗情感的核心所在。诗人通过时间的跨度(“十载”),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的故人已纷纷离散,再也难寻旧时的影子。这种对故人的怀念与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最后的疑问“有谁还为度江来”,既是对自己未来可能遭遇的孤独与寂寞的预感,也是对友情、亲情乃至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沉的人生感悟。它不仅是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更是一曲对时间、友谊和生命价值的深情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