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澎湖旅思(其三)》由清代诗人翟俦所作,描绘了诗人远离家乡、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愁绪。
首句“万事茫如不系舟”,以“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飘零的感慨。接下来,“孤灯短剑自悠悠”,通过孤灯和短剑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以及面对生活的坚韧与自我安慰。
“三更愁断五更梦,六月寒生八月秋”,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夏日的酷热与秋日的凉爽相交织,暗示了诗人情绪的波动与内心世界的复杂。三更时分的愁绪仿佛能切断五更的梦境,六月的炎热中似乎滋生着八月的寒意,生动地展现了诗人难以言喻的愁苦与迷茫。
“廿载犹凭鱼隐见,十年谁抱虎髑髅”,这两句通过时间的跨度,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反思。二十年来,诗人或许只能通过书信与外界联系,十年间,他可能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甚至有过生死边缘的经历。这些描述既是对个人经历的概括,也是对生命中不易言说的痛苦与挑战的深刻揭示。
最后,“而今且出天涯外,那有归帆向北流”,诗人以“天涯外”的广阔空间和“归帆向北流”的景象,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在远离家乡的远方,诗人或许已经习惯了漂泊的生活,但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故乡的向往与眷恋,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意象,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