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叶燕的诗描绘了作者家乡依山傍海,物产丰富但生活朴实的景象。农耕是主要活动,鸡豚也是常见的家畜,官员在此地常常能丰衣足食。然而,诗中提到的"使君"(地方长官)来自江南,与当地风俗虽有差异,但并未因此产生隔阂。诗人以苏轼被贬海南的历史为例,暗示自己家乡虽然看似荒陋,却并非如蜜蝍(比喻困苦)和鸺鹠(鸟名,象征困境)所寓,暗指当地百姓生活并不困苦。
诗中批评了那些认为贫穷才能激发诗歌创作的观点,指出即使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如"蜜蝍朝畏餐",仍有清贫的诗人如自己坚守清廉,不应归咎于整个地区。诗人强调,真正的诗人关注现实,反映民间疾苦,而非仅仅追求贫困以求艺术成就。他认为,好的诗句会流传下来,而自己的家乡不应因诗中的描述而蒙受不白之冤。
最后,诗人以幽默的方式回应对方的诗作,提出如果官场清廉,那么百姓就能过上富饶的生活。整首诗以轻松的笔调表达了对家乡真实情况的见解,以及对诗歌创作与社会现实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