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纱.黄昏

小院深深碧鲜痕。梨花满地不开门。

一生消得几黄昏。

何处朱阑初倚笛,谁家绮席正开尊。

从来顽石是无魂。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鉴赏

这首《浣溪纱·黄昏》由清代诗人曾廉所作,描绘了一幅深邃幽静的小院黄昏图景,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深沉的思考。

“小院深深碧鲜痕”,开篇以“深深”二字营造出小院的深远与静谧,而“碧鲜痕”则暗示着生机与活力,仿佛在静谧中蕴藏着生命的痕迹。这样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预示了情感的丰富与复杂。

“梨花满地不开门”,梨花飘落满地,却大门紧闭,这一细节不仅渲染了黄昏时分的寂寥氛围,更暗含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封闭。梨花的洁白与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同时也反映了人物情感的脆弱与易感。

“一生消得几黄昏”,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在黄昏的背景下,人生的每一刻都显得格外珍贵,但又不可避免地被时间的洪流带走。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反思,也是对整个人类存在意义的追问。

接下来的两句,“何处朱阑初倚笛,谁家绮席正开尊”,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有人在黄昏中吹笛,有人在宴席上举杯。这两种情景虽各具风情,但都与主人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其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吹笛者或许在寻求心灵的慰藉,而举杯者则可能在试图逃避现实的苦涩。无论是音乐还是美酒,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人们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寄托。

最后,“从来顽石是无魂”,这句话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与升华。顽石象征着冷漠与无感,而“无魂”则强调了情感的缺失。在经历了黄昏的静默、梨花的凋零、以及人世间的繁华与孤独之后,诗人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情感的体验与灵魂的觉醒。这句话既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思,也是对所有读者的一种启示——在追求物质与表面的繁华之外,更应关注内心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

综上所述,《浣溪纱·黄昏》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情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与孤独、繁华与寂寞之间微妙关系的洞察。这首词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与深思。

收录诗词(363)

曾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浣溪纱.西风

且作烟蓑伴钓翁。夕阳淡处系疏篷。

寒烟雁带过江东。

几树柳条微减翠,一汀蓼穗已飘红。

不堪默坐对西风。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纱.杜鹃

一角斜阳照绿苔。桃花历乱李花开。

多情拚不上楼来。

风日无如江渚好,年华莫被杜鹃催。

闻声喜是远人回。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纱.送人

极目空饶怅望情。园林无处不啼莺。

淡云消尽远天晴。

杨柳渚边文酒席,桃花潭上棹歌声。

正携弦管出重城。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纱.春愁

落尽繁花万绿稠。珠帘几幅下银钩。

难得彩笔写春愁。

万事都从消后长,何人肯向死前休。

只宜杖挂百钱游。

形式: 词牌: 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