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恩上人诗

把断风光不许通,坐天目顶月明中。

下方雷作婴儿叫,莫是山僧耳太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翻译

美景被阻隔无法通行,坐在天目山顶沐浴明亮月光。
下方传来如同婴儿啼哭般的雷声,或许是山中的僧人耳朵太过灵敏。

注释

断:中断,阻隔。
光:光线,美景。
不许:不允许,无法。
通:通行。
坐:坐在。
天目顶:天目山的顶部。
月明:明亮的月光。
中:之中。
下方:下面。
雷:雷声。
作:发出。
婴儿叫:像婴儿哭泣的声音。
莫:难道,或许。
是:是。
山僧:山中的僧人。
耳:耳朵。
太聪:过于灵敏。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牟巘所作,名为《跋恩上人诗》。从这四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厚的佛学素养和超然物外的心境。

"把断风光不许通"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外界干扰的排斥,"风光"指的是自然之美,也包含世间的一切纷扰。"把断"意味着阻隔,这里是精神上的自我封闭,不让外界的喧嚣打扰心境。

"坐天目顶月明中" 这句话描绘了诗人静坐于高远之处,与宇宙为伴,心灵得以澄明。"天目"指的是心眼或慧眼,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顶月明中"则是形象地表达了这种超脱物外的心境,如同坐在月光下一般清晰。

"下方雷作婴儿叫" 这里的"下方"可能指的是世间,而"雷"在这里象征着惊吓或觉醒。"作婴儿叫"则是比喻,表示即使面对如雷的震撼,也只如同婴儿的哭泣般简单直接,不加以深刻解读。

"莫是山僧耳太聪" 这句话中,"莫是"表达了疑问或否定,而"山僧"通常指的是隐居在山林之中的道人或和尚。"耳太聪"则是在说这位山僧听力过于敏锐,可能是对前句雷声的进一步解释,意思是难道只是因为山僧的耳朵过于灵敏,所以才会对于婴儿般的世间声音如此警觉吗?

整体而言,这四句话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澄明与内在平静的境界,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佛学中"空性"观念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

溪边钓船

莫出前溪去,随宜下钓钩。

风波苦不恶,鲈鳜满船头。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尤]韵

猿鹿图

野鹿正周张,猿投两臂长。

由基方逞巧,何似总相忘。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阳]韵

羯鼓图

春光一曲透霓屏,红锦绷中养不廷。

谁道青峰白雨点,开元宰相也渠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题四画(其四)

积雪凝寒不肯融,梅花伫立待春风。

嫩波正比鸭头绿,厚叶休嗤鹤顶红。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