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园杂咏(其二)访旧

白社曾游处,朱门今几重。

云峰仍故态,水镜变衰容。

地主闻虚席,山人许寄踪。

鹿门知可托,垂老愿相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成鹫的《借园杂咏(其二)访旧》。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往昔游历之地的追忆与感慨,以及对旧友的怀念之情。

首联“白社曾游处,朱门今几重。”以“白社”与“朱门”的对比,表达了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白社”象征着简朴、自由的生活环境,“朱门”则代表了富贵、权势的所在。诗人曾经在白社畅游,如今再访,朱门已非往日模样,暗示了社会阶层的更迭和人生的无常。

颔联“云峰仍故态,水镜变衰容。”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云雾缭绕的山峰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而清澈如镜的水面却映照出诗人衰老的面容。这一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的永恒与人的易逝,也暗含了诗人对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与感慨。

颈联“地主闻虚席,山人许寄踪。”转而表达诗人对旧友的思念与渴望重逢的心情。地主听说他留有空位,山人愿意追随他,这里的“地主”与“山人”可能分别象征着诗人与旧友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旧友再次相聚的愿望。

尾联“鹿门知可托,垂老愿相从。”以鹿门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归宿的向往。鹿门山是古代隐士的栖息之地,这里寄托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在垂暮之年,诗人仍然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托付身心的地方,与旧友一同度过余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733)

成鹫(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借园杂咏(其三)卜筑

小补成新筑,能閒拟乐邦。

墙低山入榻,池浅月摇窗。

开径惭非诩,居亭恰是庞。

了无鹰兔见,随意守枯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江]韵

借园杂咏(其四)安居

九夏安居近,閒房得便宜。

本来无破漏,何用更修治。

雨细泉先入,风轻暑不知。

叮咛语僮仆,从此息驱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借园杂咏(其五)闭门

举世为形役,吾生愿息机。

相逢无半语,惟劝掩重扉。

同病怜孤鹤,将閒博一饥。

绳枢牢缚定,遑问是邪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借园杂咏(其六)谢客

却防佳客至,先寄数行书。

但愿存真契,无劳念索居。

风埃盈几案,藤蔓碍轩车。

要识东樵否,迎逢近不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