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碧玉歌》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方以智所作。方以智,字密之,号鹿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多涉理学、哲学、文学等领域,而《碧玉歌》则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沉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方以智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本小家女,自名为碧玉。”开篇以第一人称自述,将自己比作“碧玉”,既暗示了身份的低微,也预示着纯洁与美好。接着,“感君无限恩,为君歌一曲。”表达了对某人的感激之情,并决定以歌声来表达这份情感,流露出一种深情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
“塘上芙蓉花,今朝不如昨。”这一句运用了自然界的景象来隐喻情感的变化,芙蓉花的盛衰暗示了情感的波动,今日不如昨日,暗含了时光流逝、情感易逝的感慨。
“涕泣为君言,异日莫相薄。”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请求,希望对方能够理解并宽容自己的情感变化,即使将来情感不再如初,也希望对方不要因此而责备或轻视。“涕泣”二字,更是将情感推向了高潮,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哀伤。
整体而言,《碧玉歌》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情感变化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一首情歌,更是一首探讨人生、情感与时间关系的哲理诗,体现了方以智作为学者兼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