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秋潭师”的僧人所居之庵的宁静与和谐。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庵内与外界的对比,以及庵中生活的简朴与自在。
首句“不贪幽寂不辞喧”,点明了秋潭师的生活态度,他既不追求隐逸的宁静,也不回避世俗的喧嚣,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接着,“野外茅堂可省烦”一句,描绘了庵舍的简朴与宁静,远离尘世的纷扰,给人一种心灵上的解脱感。
“求法人穿荒冢路,放生鱼过小桥村”两句,进一步展示了庵内僧人的慈悲心肠和对生命的尊重。他们不仅在精神上寻求解脱,还以实际行动关爱生命,体现了佛教中的慈悲为怀的精神。
“云将白绕閒排牖,草引青长静掩门”描绘了庵内环境的清幽与自然之美。云朵围绕着窗户,青草沿着门边生长,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氛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最后,“深更深山只如此,花开花落更何言”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平凡生活的一种淡然态度。山中岁月如斯,花开花落,皆是自然规律,无需多言,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平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潭师庵内的宁静生活与和谐之美,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