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行

秦祖琅琊台,坡老超然台。

两台千古两寂寞,但见参差云木山崔嵬。

我行正值四海升平日,千里连城万家邑。

烽堠花开火不惊,林园麦秀雉争集。

茫茫一气天无私,山川民物皆欣熙。

三事小臣效精白,九重圣主方无为。

但愿此景垂过亿万载,天为城郭地为海。

人间无处不春台,苏刻秦碑真戏乃。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琅琊行》由明代诗人薛瑄所作,描绘了琅琊台的壮丽景色与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

首先,诗人以“秦祖琅琊台,坡老超然台”开篇,巧妙地将琅琊台与历史上的两位名人关联起来,营造出一种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氛围。接着,“两台千古两寂寞”,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表达了诗人对琅琊台历经沧桑,虽名留千古却少有人知的感慨。

“但见参差云木山崔嵬”一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琅琊台周围云雾缭绕、树木葱郁、山峰高耸的自然景观,展现出一种雄浑壮丽之美。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我行正值四海升平日,千里连城万家邑。”在这样的和平盛世中,诗人看到了“烽堠花开火不惊,林园麦秀雉争集”的和谐景象,展现了人民安居乐业、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

“茫茫一气天无私,山川民物皆欣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天地间万物和谐共生的自然法则,以及这种和谐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安宁。

“三事小臣效精白,九重圣主方无为”则点出了诗人对当时政治清明、君主施行无为之治的赞许,同时也暗示了作为臣子的诗人愿意尽心尽力辅佐君王,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最后,“但愿此景垂过亿万载,天为城郭地为海。人间无处不春台,苏刻秦碑真戏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象长久延续的渴望,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同时暗含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

整体而言,《琅琊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社会和谐的诗歌,也是诗人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与追求的体现,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1331)

薛瑄(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山水图为赵给事赋

黄门给事好事者,一幅江山谁为写。

云雾波涛满眼生,坐觉襟怀自潇洒。

衡庐倚叠岷峨高,洞庭彭蠡洲渚交。

又疑雪消蜀水来,黄牛白马增春涛。

细看清浊分天地,地脉山形宛相际。

良工妙夺造化工,白浪青林走云气。

缘江细路古木齐,耳畔似闻幽鸟啼。

倚岸扁舟久将济,入云茅屋谁同栖。

江草山花不知数,采芳未是良辰暮。

英灵不闻涧谷歌,仁智自谙水山趣。

忆我昔游天下时,跋涉险阻探清奇。

何如此图不出户,胜槩一览无所遗。

形式: 古风

送赵大参之浙江

浙右新参拜天宠,赵君籍籍声名重。

晓辞仙仗出都门,骅骝塞道香尘拥。

交游送别情何多,离筵正值东风和。

山光入坐水侵席,柳条弄色花满柯。

花前罢酒官桥远,潞水开帆驿程转。

九重金阙尚驰情,千里吴山行在眼。

吴山自昔称繁华,居民比屋过万家。

西湖烟净拭明镜,海门潮起翻银沙。

复有孤山号清境,清溪浅露疏梅影。

处士不作封禅书,节与孤山共高耸。

大藩形胜甲南东,好山不尽湖江重。

薇垣轩豁挹清气,使符出入宣皇风。

皇风正是全胜日,圣明侧席求贤急。

方期礼乐过百王,直使仁恩涵八极。

赵君好体轩尧心,嘉禾莫使蟊蠹侵。

旬宣他日有成绩,策勋还作商家霖。

形式: 古风

送卢知县致仕归金华

高秋九月都门道,冠盖光辉耀晴昊。

离筵觞酌送者谁,花县郎官乞身早。

郎官自是青云姿,飞腾况值明盛时。

著书东阁见才俊,之官南国怜英奇。

英奇未了哦松兴,鹗荐升官播佳政。

单父横琴今几年,故里悬车想三径。

三径乃在金华阿,金华山水名且多。

绕户清溪漱寒玉,当窗秀岭横烟萝。

到家尽得溪山趣,交友过从乐相语。

为言壮仕老归来,此是天恩最深处。

形式: 古风

题罗侍御仙舟出峡图

御史新图妙难比,画船秋泛瞿塘水。

瞿塘水束三峡深,两岸削铁虚无里。

虚无难辨峰顶高,白云林壑生虚涛。

阳台何处笑荒幻,阵图回首思雄豪。

雄豪一去几千载,壮志何须增感慨。

自知豸角邪可触,不为猿声泪空洒。

东行更饱湖海观,绣衣不日朝金銮。

览君此画动清兴,扁舟便欲相追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