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四首(其二)

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觉妄真。

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义忠禅师所作的《偈四首》中的第二首。义忠禅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探讨了见闻知觉的本质与虚幻性,以及如何通过洞察这些现象达到解脱和觉悟。

首句“见闻知觉本非因”,指出见闻知觉并非事物产生的原因,而是对外界事物反应的结果。这里的“因”字,既指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暗含了对见闻知觉作为感知媒介的反思。

次句“当体虚玄觉妄真”,进一步阐述了见闻知觉的本质。这里的“当体”指的是事物的本体或真实存在,“虚玄”则形容其空灵、深邃而不可捉摸的特点。“觉妄真”则是说,人们在感知世界时所产生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基于主观的想象和误解,而非事物的真实面貌。这里强调了觉察到这种虚妄性的必要性。

第三句“见相不生痴爱业”,指出如果能够认识到一切外在现象都是虚幻的,就不会产生对它们的痴迷和贪爱,从而避免由此引发的业力(佛教术语,指行为的后果)。这表明了通过智慧观察,可以净化心灵,减少烦恼。

最后一句“洞然全是释迦身”,表达了通过深入理解宇宙万物的真相,个体能够与佛陀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实现内心的觉醒和解脱。这里的“释迦身”不仅指佛陀的肉身,更象征着佛陀的智慧和慈悲精神,即通过修行达到的觉悟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探讨见闻知觉的本质,引导读者反思自我认知的局限,鼓励通过智慧的洞察达到心灵的解放和与宇宙真理的融合。

收录诗词(4)

义忠(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谑杨莱儿

尽道莱儿口可凭,一冬誇婿好声名。

适来安远门前见,光远何曾解一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拟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广成何必挂朝衣,已奉玄珠佐万机。

还蹑旧衣凫舄去,不将新赐鹤书归。

暂凭风驭游清禁,终泛仙槎出紫微。

今日汉庭因少别,人间无限白云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宝贤堂

游访曾经驻马看,窦犨遗像在林峦。

泉分石洞千条碧,人在冰壶六月寒。

时雨欲来腾雾霭,微风初动漾波澜。

个中若置羊裘叟,绝胜当年七里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恩深转无语,怀抱自分明。

形式: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