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义忠禅师所作的《偈四首》中的第二首。义忠禅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探讨了见闻知觉的本质与虚幻性,以及如何通过洞察这些现象达到解脱和觉悟。
首句“见闻知觉本非因”,指出见闻知觉并非事物产生的原因,而是对外界事物反应的结果。这里的“因”字,既指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暗含了对见闻知觉作为感知媒介的反思。
次句“当体虚玄觉妄真”,进一步阐述了见闻知觉的本质。这里的“当体”指的是事物的本体或真实存在,“虚玄”则形容其空灵、深邃而不可捉摸的特点。“觉妄真”则是说,人们在感知世界时所产生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基于主观的想象和误解,而非事物的真实面貌。这里强调了觉察到这种虚妄性的必要性。
第三句“见相不生痴爱业”,指出如果能够认识到一切外在现象都是虚幻的,就不会产生对它们的痴迷和贪爱,从而避免由此引发的业力(佛教术语,指行为的后果)。这表明了通过智慧观察,可以净化心灵,减少烦恼。
最后一句“洞然全是释迦身”,表达了通过深入理解宇宙万物的真相,个体能够与佛陀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实现内心的觉醒和解脱。这里的“释迦身”不仅指佛陀的肉身,更象征着佛陀的智慧和慈悲精神,即通过修行达到的觉悟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探讨见闻知觉的本质,引导读者反思自我认知的局限,鼓励通过智慧的洞察达到心灵的解放和与宇宙真理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