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犀初发呈张功父

尘世何曾识桂林,花仙夜入广寒深。

移将天上众香国,寄在梢头一粟金。

露下风高月当户,梦回酒醒客闻砧。

诗情恼得浑无那,不为龙涎与水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尘世间的人们哪里曾了解过桂林,花仙子夜晚悄悄进入那广寒宫深沉处。
她把天宫的香气国度移到人间,藏在枝头的一粒粟米金中。
清露滴落,秋风高扬,月光洒入门扉,梦醒时分听见捣衣声从远方传来。
诗人的感情被这景色搅扰得难以平静,哪怕不是为了龙涎香和沉香这样的珍贵香料。

注释

尘世:指人世间,世俗社会。
桂林:泛指美丽的山水之地,此处可能象征仙境。
花仙:神话传说中的仙子,常以花为象征。
广寒深:指月宫,嫦娥居住的地方,象征高远神秘。
众香国:形容香气浓郁的仙境。
梢头一粟金:比喻极小而珍贵的东西。
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石砧,这里代指捣衣声。
浑无那:形容心情烦乱,无法平静。
龙涎:海洋生物分泌的香料,非常珍贵。
水沈:一种木质香料,也十分名贵。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杨万里所作,名为《木犀初发呈张功父》。诗中充满了作者对桂林山水之美的赞叹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尘世何曾识桂林,花仙夜入广寒深。"

这两句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神秘与秀丽,"花仙"指代桂林之美,而"夜入广寒深"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验。

"移将天上众香国,寄在梢头一粟金。"

这里借用夸张的手法,将桂林比作天上的香国,并把这份美景化为实质的"一粟金",寄托于船梢之上,展示了诗人对桂林之美的珍视。

"露下风高月当户,梦回酒醒客闻砧。"

这一句描绘出诗人在桂林夜宿时所经历的一幕:清晨露水珠光闪烁,窗外风起,月光洒满室内,梦中惊醒后听到远处渔人的撑船之声。

"诗情恼得浑无那,"

这句表达了诗人被桂林的美景所激发的情感波动,感到诗思如潮涌而难以抑制。

"不为龙涎与水沈。"

最后一句则表明诗人对桂林之美的独特感受,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只关注于物质财富或世俗名利,而是将这份情感深藏心底,如同珍贵的宝物。

整首诗通过对桂林山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美学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南宋时期文学家对于自然之美的高度赞赏。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又和六首(其六)

帝城底里有山林,桂树团团烟雾深。

玉臂折来数枝月,银髯羞插满头金。

谈间千首有此客,空外一声何处砧。

酒亦销愁亦生病,不须不醉不须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又和六首(其五)

老子江西有故林,万松围里桂花深。

忆曾风露飘寒粟,自领儿童拾落金。

割蜜旋将揉作饼,捣香须记不经砧。

一枝未觉秋光减,灯影相看万籁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又和六首(其四)

约斋诗客坐诗林,派入江西彻底深。

缝雾裁云梭织锦,明堂清庙玉摐金。

已呼毛颖哦齑臼,更约姮娥聘槁砧。

细咏新来木犀句,一灯明灭夜沉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又和六首(其三)

端能小脱簿书林,招唤诗流卜夜深。

老我愁隤半山玉,凭君浅酌一荷金。

水边赏桂秋围坐,雨后摘蔬香满砧。

乘醉却来湖上戏,手翻波月看浮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