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分宜谢草庐行卷

袁曹官渡争雌雄,荆州侨寄大耳翁。

涕流髀肉消不尽,试与元直游隆中。

隆中自有躬耕者,布衣抱膝茅檐下。

从容一曲梁甫吟,不觉将军三枉驾。

室中屏人才数语,跨荆包益成鼎峙。

南阳陌上龙出云,永安宫中鱼得水。

古今成败真邮传,英杰千年不一见。

识拔端由品藻公,位置无嫌草茅贱。

山中谢客江烟昏,谁携行卷到柴门。

手披康乐草庐赋,知是兰庭佳子孙。

春塘柳禽成昨梦,炎兴相业更谁论。

洞庭三江风浪奔,鲸鱼出没相吐吞。

何为四方归来些,山堂鹤怨能移文。

形式: 古风

翻译

袁绍和曹操在官渡激烈争夺霸权,荆州被寄予厚望于刘备这位大耳朵的领袖。
泪水如注,大腿上的肌肉都消瘦了,他试着邀请徐庶一起游览隆中。
隆中隐居着躬身耕作的人,刘备身穿布衣,坐在简陋的茅屋下。
他悠闲地吟唱《梁甫吟》,不知不觉间刘备已多次来访隆中。
刘备在室内只寥寥数语便决定了人才的去留,如同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刘备在南阳崛起,如龙腾云,永安宫中如鱼得水。
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就像书信传递,千年的英雄才子难得一见。
刘备的识人之明源于公正的评价,他不嫌弃出身低微的人。
山中的谢客在黄昏江雾中,又有谁会带着诗卷来到他的柴门。
刘备手捧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知道他是兰陵王氏的优秀后裔。
春天的池塘边,柳树下的禽鸟已成为过去,刘备的功业无人再提。
洞庭湖三江之上风浪翻滚,如同鲸鱼吞吐,刘备为何离开四方归来。
山中的厅堂里,白鹤哀鸣,谁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表达哀思。

注释

袁曹:袁绍和曹操。
大耳翁:刘备的别称。
元直:徐庶的字。
隆中:刘备的住处。
隆中:刘备隐居的地方。
躬耕者:指刘备自己。
将军:刘备。
三枉驾:多次来访。
屏人:屏退他人。
鼎峙:三国鼎立。
南阳:刘备起家之地。
永安宫:刘备的宫殿。
古今成败:历史的胜负。
邮传:书信传递。
品藻公:公正评价的人。
草茅贱:出身低微。
江烟昏:黄昏江景。
柴门:简陋的门。
康乐:陶渊明。
兰庭佳子孙:优秀的后代。
相业:帝王事业。
谁论:无人提及。
洞庭三江:洞庭湖及其支流。
鲸鱼:比喻刘备。
四方归来:刘备从外地回来。
山堂鹤怨:寓言刘备的归来引起哀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以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较量为背景,引出了刘备寄居荆州的故事。诗人通过提及诸葛亮(大耳翁)和其在隆中隐居的生活,展现了诸葛亮的才智和刘备的求贤若渴。隆中躬耕的场景,以及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刘备多次拜访,都体现了他们的深厚关系。

接下来,诗中提到诸葛亮的寥寥数语却决定了天下大势,荆州和益州的划分如同鼎足三分。诗人赞美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即使在山野之中也能影响历史进程,刘备在永安宫如鱼得水,表明诸葛亮的辅佐对刘备成就帝业至关重要。

诗中还表达了对诸葛亮后代的赞赏,认为他们继承了先人的优秀品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英雄的事迹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后人难以再有如此英杰。最后,诗人感叹时过境迁,昔日的风云人物已成过往,只剩下山中谢客和江烟,以及对诸葛亮才华的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历史典故为素材,通过对诸葛亮的赞颂,表达了对人才识拔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和人文情感。

收录诗词(625)

陆文圭(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文学家。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字:子方
  • 号:墙东
  • 籍贯:江阴(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52~1336

相关古诗词

题尹存庵行卷

钱塘筑坞高于郿,黄金铸成九鼎移。

木棉羁魂招不得,方士入海从安期。

庐陵二老当时在,翰墨光芒透纸背。

尔后空闻化鹤归,我今欲见啼鹃拜。

长安市上重经过,逢人问是伯休那。

劝君且寻遂初赋,人家国事竟如何。

形式: 古风

题月心诗卷并记遇仙事云

东轩记待月,纵笔说性命。

岂惟不知月,实亦不知性。

文虽欧苏工,理至关洛定。

人心如明月,尘垢失清净。

雾收海气澄,天迥风力劲。

持我光明珠,照此大圆镜。

镜中双綵鸾,翔立请骖乘。

御宴影娥池,神飙忽吹醒。

鸾飞晓镜空,龙睡渊珠静。

依旧碧潭心,无复琼楼兴。

韩郎固有言,仙人未贤圣。

形式: 古风

题月汀图二首(其二)

露垂兰叶光,风翻藕花影。

滩前白鹭睡,夜半莫摇艇。

形式: 五言绝句

题月汀图二首(其一)

太阴水之精,浴水光愈洁。

常怪市中人,不识沙头月。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