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翻译

李白往往写出很美妙的诗文,写的就像阴铿那样好。
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喝醉后可以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就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想到我们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郭先生。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年幼的小童也让人感到清雅。
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告辞离开。
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注释

李侯:指李白。
佳句:指诗文中精彩的语句,借指美妙的诗文。
阴铿:南朝文学家,字子坚,官至陈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
东蒙客:泛指处士、隐士。
东蒙,此指鲁郡(今山东兖州)一带。
怜:喜爱。
共被:同被而寝,谓亲如兄弟。
日:一作“月”。
幽期:隐逸之期约。
北郭生:“北郭先生”的省称,借指隐士。
高兴:高雅的兴致。
小童:年幼的男仆。
《杜臆》:见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
落景:夕阳。
景,同“影”。
寒杵:寒秋时的杵声。
屯云:积聚的云气。
橘颂:《楚辞·九章》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
谁:一作“惟”。
欲:一作“与”。
莼羹:用蓴菜烹制的羹。
簪笏: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
悠悠:安闲貌。
沧海情:谓无复簪笏之愿,而欲寄情江海,亦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诗中“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李十二白的赞赏,认为他的诗句如同清脆的金属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表明了诗人的自我位置,以及他对李十二白的深情厚谊,将其视作手足之亲。接下来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则描绘了两人相互扶持、共同生活的情景,充满了温馨和友爱。

诗中还通过“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想要找到像古代高士那样的清净之地。随后的“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则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一种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宁静。

后半部分,“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紧接着,“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则是诗人表达自己不愿意参与世间纷争,只想远离尘嚣,吟咏自然之美。

最后,“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更强调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他内心深处对广阔世界的无尽思索。整首诗通过友情、隐居和自然美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千秋节有感二首(其一)

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

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

凤纪编生日,龙池堑劫灰。

湘川新涕泪,秦树远楼台。

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

衢尊不重饮,白首独馀哀。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千秋节有感二首(其二)

御气云楼敞,含风綵仗高。

仙人张内乐,王母献宫桃。

罗袜红蕖艳,金羁白雪毛。

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

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

桂江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形式: 排律 押[豪]韵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其一)

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

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

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

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

把臂有多日,开怀无愧辞。

黄鹂度结构,紫鸽下罘罳。

愚意会所适,花边行自迟。

汤休起我病,微笑索题诗。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其二)

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氎巾。

深藏供老宿,取用及吾身。

自顾转无趣,交情何尚新。

道林才不世,惠远德过人。

雨泻暮檐竹,风吹青井芹。

天阴对图画,最觉润龙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