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清水岩》由清代桃源人陈书所作,通过对“在山泉水本然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赞美。诗中以“此寺如何得此名”开篇,巧妙地引出主题,将寺庙与清澈的山泉联系起来,暗示了寺庙环境的清幽与纯净。
接着,“总为源来澄不滓,非同流出浊旋生”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强调了山泉水的清澈源头与最终流入的清澈本质,与一般溪流中的浑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山泉水的纯净与自然之美。
“无沾俗垢无藏污,可沁诗脾可濯缨”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纯净环境的喜爱与向往,认为它不仅能够洗涤心灵,还能激发创作灵感,如同清泉般滋养诗人的精神世界。
最后,“好凿一池供净杯,禅心皓月印空明”两句,诗人提议在这样的环境中凿池设杯,仿佛在静谧的夜晚,禅心与皓月映照在清澈的池水中,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心灵净化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心灵得到净化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