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释函可所作的《弼臣病阻白门两次寄书并诗因成二章兼次其韵(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对友人身体状况的关切。
首联“两度书来僧正眠,石头仍系孝廉船”,以僧人睡眠和孝廉船只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虽相隔千里,但情感深厚,如同僧人静心修行,不为外界所扰;同时,也暗示了友人可能正处于某种困境或等待之中,如孝廉船只停泊在石头旁,等待时机启航。
颔联“交情尚拟还乡曲,病骨先残出塞前”,进一步深化了友情的主题。诗人设想如果友人能够康复,回到故乡,那将是多么美好的情景,就如同曲调悠扬的家乡音乐一般令人向往。然而,友人的身体状况却让诗人感到忧虑,担心他可能在出塞(远行)之前就已经因病体虚弱而先一步衰弱。
颈联“旧阁遗经难可问,覆巢馀卵复谁怜”,则转向对友人精神世界的关注。诗人感叹,友人过去的知识和智慧(“旧阁遗经”)如今难以寻觅,仿佛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同情,如同覆巢之下的余卵,无人怜惜,暗示了友人在社会中的孤立无援。
尾联“幸留花雨沾新冢,始信雷峰别有天”,以自然景象作为寄托,表达了对友人最终安息的祝愿。诗人想象着友人去世后,花雨洒落在新冢之上,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同时,“始信雷峰别有天”一句,既是对杭州雷峰塔的赞美,也是对友人灵魂归宿的美好期待,暗示了诗人对友人死后世界的一种美好想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友情、生命、自然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