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三首(其三)

柳下不违俗,独耻伐国言。

三黜何尝忧,一问遂惨然。

世衰狙诈用,贤者防其源。

孟轲不言利,顾有仁义存。

何乃百世后,功名为时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孟子与世人的行为态度,展现了对道德坚守与时代风气的深刻思考。

首句“柳下不违俗,独耻伐国言”,描绘了一幅在世俗中坚守自我,不轻易批评国家政策的画面。柳树象征着自然与宁静,暗示诗人即使身处纷扰之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独立。然而,“独耻伐国言”则强调了诗人对于批评国家事务的谨慎态度,显示出一种对政治敏感性的尊重和对社会和谐的维护。

接着,“三黜何尝忧,一问遂惨然”两句,通过描述一个人多次被贬职却从不忧虑的情景,转而面对一个问题时却感到悲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三黜”指的是多次被贬官,而“一问遂惨然”则暗示了某个特定问题触及到了个人的深层情感或道德底线,引发了强烈的反应。这种转变反映了在坚守原则与面对现实压力之间的复杂心理状态。

“世衰狙诈用,贤者防其源”指出在社会风气衰败、人们多用狡猾手段的背景下,贤明之士需要警惕并防止这些不良风气的根源扩散。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是对如何在道德困境中保持正直的思考。

“孟轲不言利,顾有仁义存”将话题转向孟子的思想,强调他不追求个人利益,但内心深处坚守仁义之道。这是对孟子思想的高度赞扬,同时也为后文的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何乃百世后,功名为时敦”表达了对后世功名观念的反思。在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变迁后,功名似乎成为了衡量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而真正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却被忽视。这句话既是对历史现象的观察,也是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的一种质疑,呼吁人们在追求功名的同时,不应忘记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个人行为、社会风气、历史人物思想以及当代价值观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道德坚守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人格和社会理想的追求。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秋意四首(其一)

阴虫鸣空阶,危叶堕高树。

秋风虽昨日,所遇已如故。

悠悠岁方晏,采采行多露。

芳香日可闵,宛彼兰与杜。

形式: 古风

秋意四首(其二)

鸿雁起海滨,凌风自翱翔。

冥冥清云间,矰缴安可望。

千里一悲鸣,一里一徬徨。

时变感自深,岂伊恨越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秋意四首(其三)

鷾鸸信多智,出处能自谋。

非无人间畏,而袭人间游。

微风动高林,梁栋生早秋。

敛翼从所愿,落实安得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秋意四首(其四)

翻翻林间藿,昔惟桃李华。

飘飖终焉薄,江海无津涯。

荣华寄须臾,憔悴空泥沙。

良无凌霜节,安得复叹嗟。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