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隐者

守道宋高士,筑室齐东鄙。

植竹看岁寒,种田助形委。

束书捐古今,抱易究生死。

不以外移内,不以行责止。

九十留童颜,湖山饱清视。

或顾先生云,时平可以起。

先生本无求,弃置如敝屣。

俄闻与物化,精一未尝毁。

汗简书逸民,义风洗贪士。

东望呈肺肝,遥泻一卮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守道"一词,表明隐士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而不随波逐流于世俗之中。"筑室齐东鄙"则是说他在偏远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简单的居所,以此作为他的归宿。

"植竹看岁寒,种田助形委"表达了隐士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他种植竹子,观察时间的流逝,同时也耕作田地以辅助自己的生活。这里不仅展示了隐士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出他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束书捐古今,抱易究生死"则是说隐士收藏着书籍,将古往今来的知识都予以珍视,而他的内心深处,则是在探索《易经》的奥秘,以及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意义。这里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真谛的追求。

"不以外移内,不以行责止"表明隐士的心态,他既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内心,也不会因为行动的果报而停止自己的脚步。这是对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一种肯定。

"九十留童颜,湖山饱清视"则描绘了隐士即便年过九十,但依旧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和赤诚。而他所居住的湖山之地,则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满足,他的眼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或顾先生云,时平可以起"中的"先生"可能是指隐士自己,或是一种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期待,当世道清平之时,隐士也许会重新回到人间。

"先生本无求,弃置如敝屣"则进一步强调了隐士的心态,他本无所求,将那些外在的东西视若敝屣,不予理会。这里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清高自守的人生态度。

"俄闻与物化,精一未尝毁"表明隐士虽然身处尘世,但他的精神状态却始终如一,从不因外界的诱惑而有所动摇。

"汗简书逸民,义风洗贪士"则是说隐士用简朴无华的文字记录下了那些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同时,以正义之风来净化那些被世俗所迷惑的人们。

"东望呈肺肝,遥泻一卮水"最后,这句诗则是说隐士远眺东方,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显露出它最真实的面貌,而他只需轻轻地倒出一杯清泉之水,以此来象征他的心灵澄明如同清泉。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理想。

收录诗词(724)

黄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 字:勉仲
  • 籍贯:延平(今福建南平)
  • 生卒年:1044-1130

相关古诗词

寄题杨宰清畏轩

古人贵慎独,举世知者希。

末俗事誇耀,常患不我知。

杨子有雅尚,传家守清规。

折腰三十载,不辞州县卑。

犹虑与众异,忧谗还畏讥。

开轩揭华榜,却恐非其宜。

要当且用晦,处静藏天机。

昔贤忌独清,此语非吾欺。

形式: 古风

寄题鲍昌朝足轩

江南有散人,几年卧草野。

破甑馀尘埃,衡门绝车马。

倘非义所安,一介不取舍。

辟轩穷巷间,此意非满假。

虽云外不足,中有至足者。

道义辈古人,文章播天下。

一点浩然气,万象资陶冶。

持此复何求,酣歌对盏斝。

吁哉箪瓢乐,千古一回也。

先生于此时,卓然秉大雅。

顾我愧高风,亦忝诗酒社。

何当登此轩,抵掌共披写。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得家书报敝居紫丁香盛开怅然有感

我家丁香大盈丈,天公靳惜非凡材。

去年花开香满屋,我方局促缠悲哀。

准拟今年必无事,尽可花下相追陪。

何期顿与花隔绝,斗粟牵从江上来。

前日我家寄书至,为报堂前花正开。

熏人已如兰麝喷,照眼还若锦绣堆。

狂蜂游蝶自来往,旧成蹊处今生苔。

主人有花不解赏,向来何以事栽培。

置书不觉双泪堕,人事好乖如此哉。

嗟我行年近六十,鬓发星星心已灰。

纵使从今得自便,此生看花能几回。

况复奔驰未能已,断蓬正滚风中埃。

欲往一见尚不可,敢望近前持酒杯。

须知轩冕傥来耳,不如归去山之隈。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符倅同游雁荡赓其所和范相游山韵

高才独立万夫却,险语磨崖山鬼愕。

翕然万口竞流传,一字谁能加笔削。

自怜庸钝百不聪,晚来喜见人中龙。

更看挥翰光夺目,恍如海蜃浮青红。

一时闻望已难攀,相见平居养浩然。

慷慨胸襟包海岳,轩昂高义薄云天。

散材不谓蒙知遇,孤迹何期遂保全。

碌碌未能酬国士,正惭他日尉通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