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南山

南山何峨峨,群峰秀色聚。

朝晖与夕霭,无□□去住。

徘徊九折险,萦曲一川注。

悬崖置屋少,□穴亦可度。

苍然老楠木,几阅风霜斁。

孙枝长□许,老干未肯仆。

昔年重九日,来者必三顾。

题诗刻峭壁,皆欲寄□□。

念我独何人,今日追故步。

凌晨出南门,风雨怯行路。

不惮登涉难,恐失此日故。

造物亦随人,晴明送日暮。

徐行两柏间,杯盘共草具。

宾僚不鄙我,笑语露情愫。

他时傥再来,莫指桃源误。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翻译

南山多么巍峨,群峰汇聚秀丽景色。
朝霞和晚霭交替,没有停留或离去。
在曲折的九折险道上徘徊,一条河川蜿蜒曲折。
在悬崖边建屋很少,洞穴也能勉强通过。
古老的楠木苍翠,历经风霜摧残。
新枝虽长,老干依然挺立。
当年重阳节,来访者必定多次回顾。
曾在峭壁上题诗,想借此传达心意。
想起我是谁,在这日子里追寻旧迹。
清晨从南门出发,风雨中畏惧前行。
不怕路途艰难,唯恐错过今日的美景。
造化仿佛随人愿,晴空送走夕阳。
缓步走在两棵柏树之间,简单的餐食相伴。
宾客同僚不嫌弃我,笑声中流露出真情。
如果将来再相会,别误以为这里是桃花源。

注释

峨峨:形容山势高大。
晖:阳光。
霭:云雾。
无□□去住:无法用现代汉语完全表达,可能指朝霞和晚霭不断变化。
九折:形容山路曲折。
萦曲:弯曲环绕。
崖:悬崖。
穴:洞穴。
风霜斁:风霜摧残。
孙枝:新生的树枝。
仆:倒下。
重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故步:旧路,旧地。
凌晨:黎明时分。
怯:害怕。
造物:大自然。
桃源:隐居的理想之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景画面,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追念和对友人的深情。开篇“南山何峨峨,群峰秀色聚”两句,以宏伟的语境勾勒出一派雄奇的南山风貌。紧接着,“朝晖与夕霭,无□□去住”生动地描绘了山间光线变化,给人以无常之感。

“徘徊九折险,萦曲一川注”两句,则通过对山路崎岖和溪流蜿蜒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行走其间的心境与情怀。接下来的“悬崖置屋少,□穴亦可度”表明了诗人对于险峻之地也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体验。

在“苍然老楠木,几阅风霜斁。孙枝长□许,老干未肯仆”中,诗人通过对古树的描写,表达了对坚韧不拔、历经沧桑而不倒的生存状态的赞美之情。随后的“昔年重九日,来者必三顾”则揭示了诗人对于往日重阳节气的记忆,以及对于友人的期待与关怀。

“题诗刻峭壁,皆欲寄□□”表明了诗人希望通过书写诗歌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念我独何人,今日追故步。凌晨出南门,风雨怯行路。不惮登涉难,恐失此日故”则透露出诗人在特定时刻的孤独感受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寻。

最后,“造物亦随人,晴明送日暮。徐行两柏间,杯盘共草具。宾僚不鄙我,笑语露情愫。他时傥再来,莫指桃源误”则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界中的融合与和谐,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整首诗语言朴实而又不失优美,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绘,传递出诗人对自然、对往昔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2)

万某(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九日修故事访南山,崖间有前太守所作水调歌头,率尔次韵

卷尽风和雨,晴日照清秋。

南山高处回首,潇洒一扁州。

且向飞霞瀹茗,还归云间书院,何幸有从游。

随分了公事,同乐与同忧。少年事,湖海气,百尺楼。

萧萧华发,归兴只念故山幽。

今日聊修故事,□岁大江东去,应念我穷愁。

不但莼鲈□,杜若访芳洲。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绝句

少日时时负百忧,从人络马与牵牛。

中年置此身如竹,荏苒风前得自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中秋寄陈碧栖

秋气清如此,秋花香奈何。

人生还健在,月色况明多。

有酒君当醉,无愁我欲歌。

楼高俯松顶,谁共酌姮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三台.清明应制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形式: 词牌: 三台(大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