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挟担赞

柴已落在谁家,此行不空来去。

手中担子相随,心知应无所在。

形式: 六言诗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六祖惠能挑着担子行走在山间的情景,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柴已落在谁家”,开篇便以柴火比喻人生中的烦恼和执着,柴火被放下,象征着放下心中的负担与执念。这句诗暗示了人生的追求与放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忙碌与放下之间找到平衡。

“此行不空来去”,接着描述了六祖惠能行走的过程,无论去还是回,都不空手而过。这里的“空”并非指空无一物,而是指心灵的空灵与自在。这句话强调了修行或生活的过程本身就有其价值,即使没有达到最终目标,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也是宝贵的。

“手中担子相随”,进一步描绘了六祖惠能挑着担子的形象,担子象征着责任、负担或是内心的执着。这句话表明,即使在前行的过程中,这些看似沉重的负担始终伴随着我们,但关键在于如何与之和谐共处,而不是被其压垮。

“心知应无所在”,最后点明了内心的真正归宿。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自由和解脱,并非外在事物所能给予,而是在于内心的觉醒与清净。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灵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超越形式的境界时,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修行与内心世界的关联,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体现了禅宗思想中“放下即是得”的核心理念。

收录诗词(247)

释广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郁山主赞

野水小桥外,诸峰凛寒色。

被驴子一交,至今翻不得。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职]韵

政黄牛赞

人牛两相忘,又向桥边去。

眼明双鹭鹚,无非是熟处。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语]韵

猪头和尚赞

目前机,背后底。为复神通,为复游戏。

直令换尽人眼睛,亦与悬羊卖狗而并案耳。

形式:

蚬子和尚赞

酒台盘上,和声突出。钓螺江畔,捞摝得底。

是则是以虾为目,不妨用活底祖师意。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