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崇庆牧常公殉节诗(其一)》由清代诗人朱腹松所作,通过对崇庆牧常公的殉节事迹进行描绘,展现了对英勇与忠诚的颂扬。
首句“从来勇略出儒生”,开篇即点明了主题,指出真正的勇略并非仅限于武将,而是出自那些饱读诗书、拥有高尚品德的文人。接着,“节烈于今重锦城”一句,强调了在当今时代,崇庆牧常公的节操和坚贞不屈的精神如同锦城一般珍贵,值得后世铭记与推崇。
“馀瘴未销诸葛垒,孤锋特试伏波营”两句,运用典故,将崇庆牧常公比作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东汉时期的伏波将军马援,暗示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不拔,犹如诸葛亮在诸葛垒中对抗余瘴,又如马援在伏波营中独当一面。
“秋风战马惊驰檄,夜月荒燐恸结缨”描绘了一幅壮丽而悲壮的画面:在秋风中,战马疾驰,仿佛是传令的檄文在急促地传递着命令;而在月光下,荒芜之地的烽火照亮了结缨的场景,象征着崇庆牧常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无畏。
最后,“鹃血年年啼不住,悲歌还拟壮军声”以杜鹃鸟的啼鸣为喻,表达了对崇庆牧常公牺牲精神的哀悼与敬仰,同时也暗示了其英勇事迹将被后人传唱,成为激励人心的壮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场景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崇庆牧常公的英勇与忠诚,以及其事迹对后世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