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阳山川风物迥异中土因就游览所及志之以诗

瀛海汪洋环四面,突起层岚开平衍。

红毛近峙赤嵌城,澎湖外口相制牵。

鹿耳鲲身沙浅淤,海艘出入凭一线。

南北悠悠二千里,天府雄城控四县。

东南一派枕高山,屴崱云端不可攀。

山外海天知何处,舟楫从无此往还。

地势蜿蜒俨屏翰,拥护全台曲且湾。

面挹波涛临广岸,一望平原烟雾间。

平原土壤美而肥,海港交横草菲菲。

更有山溪资灌溉,桑麻万顷映晴晖。

涓涓细流皆汇海,万水朝宗并西归。

此在川流真罕见,南东其亩尽皆非。

洪炉鼓涛果属奇,有山如玉照玻璃。

显晦无常殊众岫,皎光恒见冬春时。

玉案山腰水出火,源泉百沸燄如炊。

并系中原稀有事,异见异闻孰不疑。

一区迥分南与北,鸡笼山头雪未蚀。

凤邑寒冬早放犁,三月陇间收种植。

果蔬花卉发先期,锄耰随地可觅食。

岁丰足抵三年耕,不知含鼓歌谁德。

忆昔伪郑据台阳,居人番族走欲僵。

干戈组练填海岸,荡平原野罢耕桑。

横征贾舶充军饷,洎索富民及酒浆。

幸蒙圣朝诛反侧,一朝清明景运昌。

洎令休养届百年,邦称庶富泽绵绵。

胶庠文物遍郡县,修竹围中起诵弦。

仕宦科名侔上国,拖青泥紫或占先。

声教覃敷及异类,雕题黑齿解耕田。

雕黑本自夷人俗,旧与生番同族属。

于今部落入编氓,火食安居植谷粟。

夫唱妇随勤操作,租税公旬受约束。

粗习经书暂有人,弹冠振衣宁局蹐。

复睹生番半归诚,甲螺丁壮并隶名。

射猎啖腥窜山谷,岁输皮贡当薄徵。

赤身无分寒与暑,聊蔽下体披棘荆。

时隆不矜长驾术,要使羁縻乐太平。

洪惟盛世防范周,文臣武将竞宣猷。

水师船摆虬龙势,柳营玉帐驿路稠。

牧民选用廉能吏,辑宁海国运良筹。

即今生众日繁衍,皞熙有象德行流。

鲰生才拙典閒曹,旷览瀛壖兴倍豪。

未闻竹箭镖鎗悍,祇见浑噩气象高。

海氛不染长天碧,潮汐晏如乏怒涛。

敉宁是处歌乐土,发箧何须讲六韬。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以及人文风貌,展现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变迁。诗人卢观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台湾四周环海、山峦起伏的地形,以及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景观。诗中提到的“红毛”、“赤嵌城”、“鹿耳”等地名,反映了台湾与外界的交流与历史背景。

诗中还提到了台湾的气候特点,如“山外海天知何处,舟楫从无此往还”,表现了台湾与外界联系的不易;“玉案山腰水出火,源泉百沸燄如炊”,则描述了台湾特有的自然奇观。此外,诗中也提到了台湾的农业发展,如“平原土壤美而肥,海港交横草菲菲”,以及“果蔬花卉发先期,锄耰随地可觅食”,展现了台湾农业的繁荣景象。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台湾在清朝时期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普及的赞美,以及对当地人民生活状态的描绘。通过“仕宦科名侔上国”、“邦称庶富泽绵绵”等诗句,展现了台湾在清朝时期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安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台湾自然与人文的生动画卷,也是对台湾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台湾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和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洞察。

收录诗词(2)

卢观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寒食日诸罗署中偶作(其一)

百花开放出墙头,隔岁榴红子未收。

细雨东风作寒食,故山西望海云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寒食日诸罗署中偶作(其二)

草房密密下重帘,三月春寒较腊严。

万井春烟谁禁火,卖饧时节雨廉纤。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盐]韵

寒食日诸罗署中偶作(其三)

檨花如雪饲金鱼,小院阴浓绿不除。

春色尚留三分一,盘中已荐夏秋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寒食日诸罗署中偶作(其四)

春愁如醉篆烟寒,昼倦抛书午梦残。

刚到故园云忽断,角声吹破倚栏杆。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