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沉感慨与对其命运的同情。首句“诸葛当年算亦长”赞颂了诸葛亮的智慧与远见,暗示他生前对国家和未来的规划与计算。接着,“成都八百胜栽桑”一句,以成都的繁荣景象来映射诸葛亮治蜀时期的辉煌成就,同时“八百”这一数字的使用,既体现了对诸葛亮功绩的肯定,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评价。
“南阳回首终遗恨”则将视角转向诸葛亮的另一段人生经历——在南阳隐居时的遗憾与未竟之志。南阳,是诸葛亮青年时期躬耕之地,此处的“回首”不仅指时间上的回顾,更蕴含着对理想未能完全实现的惋惜之情。最后,“锦里祠堂是异乡”点明了诸葛亮虽为蜀汉丞相,但最终长眠于异乡(指锦里的武侯祠),表达了对他身后孤独与不归的哀叹,同时也寄托了后人对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怀念与敬仰。
整体而言,此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英雄末路的同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