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南塔上方因寄庆昭师

杉竹森森一径通,六年高院寄幽踪。

凉移峭壁秋深月,冷映长江雪后峰。

吟次夏云晴影薄,讲残春树翠阴浓。

四时嘉景真堪爱,曾伴支公数倚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茂密的杉竹林中一条小路直通,我在这里度过六年时光,身处高雅的庭院,寻找内心的宁静。
清冷的月光穿过陡峭山壁,秋意渐浓,长江雪后的山峰更显冷峻。
夏日晴空下吟诗,云影稀疏,春天讲经时,绿树浓荫环绕。
四季的美好景色实在值得欣赏,我曾陪伴支公多次拄杖漫步其中。

注释

杉竹:高大的杉树和竹子。
森森:茂盛繁密的样子。
径通:小路通向。
幽踪:隐秘或宁静的足迹。
峭壁:陡峭的山崖。
秋深月:深秋的明亮月光。
雪后峰:下过雪后的山峰。
吟次:吟诵之时。
晴影薄:晴天阳光下的影子稀薄。
讲残:讲经完毕。
春树翠阴浓:春天树木的翠绿浓荫。
嘉景:美好的景色。
支公:指支遁,东晋时期的高僧。
倚筇:拄着竹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景象,诗人身处六年高院之中,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深邃。"杉竹森森一径通",展现了竹木繁茂的小径,引领读者进入静谧的世界。"凉移峭壁秋深月,冷映长江雪后峰",通过秋夜的寒月和雪后江峰的倒影,渲染出清冷而壮丽的画面,体现了季节的变换与诗人内心的孤寂。

"吟次夏云晴影薄,讲残春树翠阴浓",夏日晴空下,云影稀疏,春日讲经后,树荫浓郁,描绘了四季景色的变化,也反映出僧人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诗人感慨"四时嘉景真堪爱,曾伴支公数倚筇",表达了对这如画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友人支公的怀念,流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寺生活的点滴,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友情的深深眷恋。

收录诗词(415)

释智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籍贯:,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976~1022

相关古诗词

本性澄明万古同,滔滔润物信无穷。

百川奔注归沧海,五服安居赖禹功。

动带晚风冲岛屿,静涵秋色混虚空。

浮舟葬骨成何事,范蠡知机伍相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造化不可测,分明有所依。

冷和秋叶动,送客暮帆归。

扫雾离遥岳,飘香出静扉。

西斋独吟坐,萧飒满禅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失鹤

只鹤忽飞去,清音更不闻。

远应寻凤侣,闲恐避鸡群。

岸静休临水,庭空罢舞云。

唯馀旧踪迹,篆字印苔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对雪

冷结平湖绝棹过,纷纷盈目趣如何。

侯门歌舞看难足,编户饥寒心厌多。

旋满闲庭誇玉砌,重攲幽树斗琼柯。

夜来孤坐书窗下,犹赖虚明自琢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