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酬常循州

早年花县拜潘郎,寻忝飞鸣出桂堂。

日走登天长似箭,人同红树岂经霜。

帆分南浦知离别,驾在东州更可伤。

公论一麾将塞诏,且随徵令过潇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早年曾在花县拜见潘郎,我有幸能从桂堂展翅飞翔。
每日奔忙如同射向天空的利箭,人们怎能经历红树般的风霜。
船帆分开南浦意味着离别在即,驾车东去更是令人悲伤。
公正的舆论下,我带着使命抵抗诏令,暂且随征令行至潇湘之地。

注释

花县:地名,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
潘郎:泛指才子或有才华的人。
桂堂:古代学府或官署的代称,这里可能指科举考试的地方。
日走登天:形容时间流逝之快,比喻忙碌或追求卓越。
红树:常指历经风雨的老树,象征岁月和沧桑。
南浦:古诗词中常用来指代送别的地方。
东州:泛指东方的一个州,具体地理位置未明。
公论:公众的评价或舆论。
塞诏:违抗或阻止诏令的行为。
徵令:古代官府发布的命令或召唤。
潇湘:古代中国南方的两条河流,这里泛指湖南地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早年与朋友在花县相会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伤。首句“早年花县拜潘郎”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同时“寻忝飞鸣出桂堂”则通过桂树飘香、鸟儿鸣叫来渲染氛围,展现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情趣。

诗人通过“日走登天长似箭,人同红树岂经霜”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时光飞逝和自然景物的变化,以此来强调时间不待人的主题。这里,“日走”指日影移动迅速,"登天"则是比喻事物快速升高或发展,如同箭一般射向天际;“人同红树”形容人们聚集在鲜花盛开的树下,而“岂经霜”则暗示这些美好景致未曾被寒冷的霜冻所伤害,表达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情感。

以下两句“帆分南浦知离别,驾在东州更可伤”,则是诗人对即将到来的分别感到不舍。"帆分南浦"写出了告别的场景,帆船分开,朋友们要各自分道扬镳;"驾在东州"则指诗人自己将继续旅程至东州,而这种独自前行更增添了伤感。

最后,“公论一麾将塞诏,且随徵令过潇湘”两句,展示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对国家的关心。“公论”指的是人们普遍的议论或评价;“一麾将塞诏”则表明诗人有志于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尽职,如同一位武官手持令旗守卫边塞;"且随徵令过潇湘"则是说他随着征召的命令,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跨越了潇水和湘江。

整首诗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未来旅程的担忧,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时间流逝以及个人的政治理想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收录诗词(267)

徐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字昭梦。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 籍贯:福建莆田

相关古诗词

依韵赠严司直

曾转双蓬到玉京,宣尼恩奏乐卿名。

歌残白石扣牛角,赋换黄金爱马卿。

沧海二隅身渐老,太行千叠路难行。

夫君才大官何小,堪恨人间事不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人经隋唐间战处

孤军前度战,一败一成功。

卷旆早归国,卧尸犹臂弓。

草间腥半在,沙上血残红。

伤魄何为者,五湖垂钓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和尚书咏烟

无根无蒂结还融,曾触岚光彻底空。

不散几知离毕雨,欲飞须待落花风。

玲珑薄展蛟绡片,羃历轻含凤竹丛。

琼什捧来思旧隐,扑窗穿户晓溟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咏写真

写得衰容似十全,闲开僧舍静时悬。

瘦于南国从军日,老却东堂射策年。

潭底看身宁有异,镜中引影更无偏。

借将前辈真仪比,未愧金銮李谪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