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其一)

焚书有禁令,博士书不焚。

萧何收图籍,不知收典坟。

项氏火秦宫,博士书始燔。

残编出孔壁,天未丧斯文。

修补汉儒手,亦各尊所闻。

寥寥千载下,先后乱其真。

全经久已失,其罪非一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历史事件的串联,展现了对书籍与知识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人从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开始,引出对书籍保存与传承的忧虑。"焚书有禁令,博士书不焚",开篇即以对比手法,强调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冲突。"萧何收图籍,不知收典坟",则将话题转向汉初,暗示即便是在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下,典籍的完整保留也并非易事。

"项氏火秦宫,博士书始燔",进一步阐述了战争与政权更迭对文化传承的巨大破坏。"残编出孔壁,天未丧斯文",转折之处,诗人表达了对先贤遗存的珍视与希望,认为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文明之光也不会完全熄灭。

"修补汉儒手,亦各尊所闻",描述了后世学者对古代知识的整理与传承,虽有个人见解,但总体上尊重前人的智慧。"寥寥千载下,先后乱其真",时间的流逝使得真相变得模糊,知识的脉络在传承中逐渐扭曲。

最后两句"全经久已失,其罪非一秦",总结了主题,指出完整的经典文献已经难以寻觅,这不仅仅是秦朝一朝之过,而是历史长河中多次动荡的结果。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知识保护与传承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收录诗词(88)

杨守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古诗二首(其二)

范蠡大夫种,同谋终霸越。

蠡去思全身,种留欲全节。

楚人仕越中,翩然谁能遏。

种居父母邦,何忍便永诀。

蠡以尺书招,种病不朝谒。

乌喙信谗言,属镂赐之决。

哀哉大夫死,尺书为之孽。

上天徒苍苍,千载犹愤结。

形式: 古风

归思

鹏抟万里馀,不如沙上凫。

凤翔千仞表,不如屋上乌。

凫雏能傍母,慈乌能反哺。

鹏凤虽高举,二鸟之不如。

我为浮名累,别母来京都。

定省一以旷,音问亦云疏。

不胜孺慕情,泪下沾衣裾。

如何天性恩,乃为名利渝。

拂衣便东归,慰我堂上慈。

怀哉凫与乌,吾与尔为徒。

形式: 古风

喜雨次沈侍郎韵

方春苦恒旸,冲风起浮壒。

田畴拆龟纹,洿泽枯蚶蛤。

郁攸复为灾,熛忽不可㷈。

曲突朝徙薪,防虞夜移榻。

纵阴北门开,闭阳南门阖。

仲舒今秩宗,问之笑不答。

但云人意诚,自与天心合。

纠众各致斋,端居在深閤。

兽锦易素衣,马衔脱金匼。

分祀遍雩坛,俯躬伏蒲盖。

索神靡不举,占天敢容杂。

垤蚁移新封,巢鹳鸣古塔。

一雨初未厌,三日竟已匝。

麦苗润回青,藤花湿挂衲。

农乐呼乌乌,女红歌踏踏。

毕方杳无踪,飞廉亦衰飒。

南都百万家,欢笑声杂遝。

东作自此兴,省耕重相拉。

行厨有宿煤,代薪宁用蜡。

当呼田父来,喜雨共倾榼。

形式: 古风

喜雨之作人各二篇因再次前韵

旱久雨乍晴,街衢走嚣壒。

花残失蝶蜂,草润鸣蛙蛤。

皇州春正深,燕寝香未㷈。

题封山公启,对坐陈蕃榻。

诗筒时往来,尺牍互开阖。

司空歌阳春,寡和谁能答。

平生馆阁俦,高兴符节合。

太宰李杜坛,好贤公孙閤。

矢口唾成珠,笔史汉流匼。

宗伯今董狐,瀛洲旧推盖。

才华老愈新,志虑纯不杂。

翰长有马融,同年登雁塔。

长城擅五言,破敌围三匝。

嗟予袜线才,无足缀短衲。

诗人有冠冕,能不弃革踏。

志喜慕欧阳,牧民思卫飒。

催耕布谷鸣,劝课轮蹄遝。

麦秀绿方滋,桑柔青可拉。

宾从皆兰金,貌言匪栀蜡。

莫误尚书期,还倾侍郎榼。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