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三十九首(其二)

城河固金汤,谷帛堆丘山。

雷风走号令,足以威百蛮。

秦人昔恃此,烧书无愧颜。

丛祠夜篝火,赤蛇先据关。

谁知小国鲁,抗衡齐晋间。

独能秉王礼,足以销邻奸。

舞干服三苗,可仰其可攀。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翻译

坚固的城池如黄金之汤,谷物布满如山丘堆积。
雷霆风行使号令疾驰,足以震慑四方蛮夷。
秦人曾以此自豪,焚书之举毫无羞愧。
夜晚在丛林神庙点起篝火,赤蛇似先知守卫着关隘。
谁能想到小小的鲁国,竟在齐晋之间抗衡不息。
它独自坚持王道礼仪,足以消解邻国的奸谋。
舞动旗帜征服三苗之地,其威望可敬又可攀登。

注释

城河:坚固的城池。
固:坚固。
金汤:比喻防御坚固。
谷帛:谷物和布匹。
丘山:形容数量多。
雷风:比喻威力强大。
走:疾驰。
号令:命令。
秦人:指秦朝人。
恃:依赖。
烧书:秦始皇焚书坑儒。
丛祠:丛林中的神庙。
篝火:夜间燃烧的火堆。
赤蛇:象征守护力量。
鲁:古代诸侯国鲁国。
抗衡:对抗。
齐晋:春秋时期的两个大国。
秉:坚持。
销:消除。
邻奸:邻国的奸计。
舞干:舞动旗帜。
服:征服。
三苗:古代南方部族。
可仰:值得尊敬。
可攀:可以效仿。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张镈所作的《杂兴三十九首》中的第二首。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安全、文化传承以及外交关系等问题的深刻见解。

"城河固金汤,谷帛堆丘山",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坚固城池与壮丽山河相辅相成的景象,展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和自然景观的雄伟。接着"雷风走号令,足以威百蛮"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力量的震慑效果。

"秦人昔恃此,烧书无愧颜"则是对历史上的焚书事件进行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被破坏的痛惜和批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思想控制,采取了焚毁私人所藏的《尚书》、《乐书》以外的一切古籍和民间文书的极端措施。

"丛祠夜篝火,赤蛇先据关"这一句则似乎在描述某种边防或军事行动的情景,可能是对历史上某次战役的隐喻。"谁知小国鲁,抗衡齐晋间"表达了诗人对于弱小国家能够在强权之间维持独立自主地位的赞赏。

最后两句"独能秉王礼,足以销邻奸。舞干服三苗,可仰其可攀"则是对某个国家或政权能够恪守君主之礼,清除周边的不轨行为,并且能够通过文化和道德力量征服异族,实现和谐共处的赞美。

总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历史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国家治理、文明传承以及民族融合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136)

张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号:约斋
  •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 生卒年:1153—1221?

相关古诗词

杂兴三十九首(其九)

善人所至处,凤仪气芝兰。

同德自相求,肯因休显看。

后来世道交,秪趋势与官。

廉颇共翟公,雅抱常自宽。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杂兴三十九首(其六)

文仲蔽展禽,难逃窃位名。

张汤法家流,推贤被嘉声。

公道日月如,无私天下行。

治古本根此,所以休甲兵。

嗟嗟祁大夫,举善何其宏。

曰雠吾甚恶,曰子非私情。

一旦俱荐引,晋伯由此成。

后世益多嫌,山林老公卿。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杂兴三十九首(其二十一)

林宗真杰士,甑堕识孟敏。

初无一语交,肺腑巳窥尽。

人才处东京,郭许能汲引。

几时不生贤,弗遇即泯泯。

形式: 古风 押[轸]韵

次张以道韵

耽幽畏奔逐,何趐畏暑寒。

岂真傲世人,亦各性所安。

弄水小渔艇,寻诗蹇驴鞍。

相宜清昼永,嬉娱绝嗟叹。

方苞红玫瑰,纷萌翠琅玕。

胡为悉弃置,随人强蹒跚。

头颅每自知,终难继貂冠。

超情混俗久,漫若草败兰。

委身羁絷中,黾勉聊自宽。

习气犹未除,搜句雕肠肝。

偷閒时一游,园池有荷槃。

形式: 古风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