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景象与农事活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农耕文化的韵味。
首句“一阳初动岁初添”,点明了时间背景——冬去春来,阳气回升,新一年的开始。这里的“一阳”指的是冬至之后的第一个阳气,标志着春天的来临。“岁初添”则暗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次句“地暖长春不裹棉”,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温暖与生机。在温暖的地气作用下,植物得以生长,不必再包裹厚重的棉衣,象征着自然界的活力与生命力的觉醒。
第三句“糯米为丸黏饷耗”,描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个场景。这里可能是在制作粘米丸子作为食物,用来补贴劳作时的能量消耗。这种食物简单易制,又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符合农忙时节的需求。
最后一句“日中视晷卜丰年”,则是通过观察中午的日影长度(晷)来预测一年的收成。在中国古代,人们根据日影的长短变化来判断季节的变化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此来预测未来的丰收或歉收。这句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利用,以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农事的繁忙,蕴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