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毕仲游的作品,名为《杨照承议芦雁枕屏》。诗中通过对冬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难以传承和捕捉的感慨,以及个人境遇与自然之美的和谐统一。
画师不肯传风蝶,故作枯乾逞奇绝。
这一句点出了诗人的主旨,即艺术家对于美的追求往往难以完全表达,只能通过极尽工巧的技艺来逼真。这里的“风蝶”是指自然界中那些细微而又优雅的事物,画师虽然不肯轻易传承这种境界,但仍旧在作品中表现出超凡脱俗之美。
清秋未合结繁阴,深户何曾洒飞雪。
诗人通过对秋天和冬天景象的交织,表达了时间流转与季节更迭的感慨。这里的“清秋”和“飞雪”是对不同季节美丽景色的描绘,同时也暗示了一种静谧与孤独的情怀。
雪里鸭儿苦耐寒,眠沙枕浦白云团。
这一句中的“雪里鸭儿”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冬日的冷清,而“眠沙枕浦白云团”则是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这里通过对动物行为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一种生命力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哲思。
黄芦槭槭枝叶乾,江头鸣鸭恰飞起,恍如身到潇湘间。
这一段诗句通过对植物生长状态(“黄芦”)和动物行为(“鸣鸭”)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仿佛身临其境的意境。这里的“恍如身到潇湘间”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潇湘洞庭云水隔,山路坡陀断行客。
这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观(“潇湘洞庭”)和旅行者情境(“山路坡陀断行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与个人旅途中所遭遇困难的深刻感悟。
从来冬景画已难,况有翎毛似鹤白。
这一句则是对艺术创作本身的反思,即便是在冬天这样一个季节里,也很难将其美丽之处完全捕捉到画布上。而“翎毛似鹤白”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困难,似乎连画笔都无法描绘出那样的纯洁与高洁。
已觉冰漫稻粱少,更疑水宿溪垠窄。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述,如“冰漫”、“稻粱”等,以及对流水状态(“水宿溪垠窄”)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消逝与物象易变的感慨。
生平有道付沧洲,今日床头行动色。
这一句则是诗人对个人经历和情感世界的一种抒发。这里的“生平有道”指的是诗人一生的追求,而“今日床头行动色”则表达了诗人在写作时的情绪波动与心境变化。
屏风主人家近便,我昔曾过浔阳县,田芦野雁尝亲见。
这一句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我昔曾过浔阳县”)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田芦野雁尝亲见”),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与怀念,同时也强调了个人经验与自然之美之间的深厚联系。
出门解榻定相逢,借我江乡今对面。
最后一句则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和期待。这里的“出门解榻”指的是诗人即将踏上旅途,“借我江乡今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旅程中再次与美丽的事物相遇。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致的景象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一种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追求,以及个人境遇与环境美之间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