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挽甸丞从兄

君死元非死。恨临分、不容诀别,我来迟矣。

斜日在林人竟去,空有丛残文字。

盈老屋、数閒而已。

成佛生天无凭据,定千秋、位业今朝始。

君不见,晋徵士。晚工诗似高常侍。

读丹经、大还九转,伐毛洗髓。

密谛玄谈吾不解,但见楼台弹指。

更幻作、烟峦凌纸。

后世悠悠谁知者,料流传、未必如君意。

宫锦色,太羹味。

形式:

鉴赏

这首挽歌《金缕曲·挽甸丞从兄》由金兆蕃于清末近现代初创作,情感深沉,哀婉动人。

“君死元非死”,开篇即以悲痛之情,表达对逝者的深切怀念。接着,“恨临分、不容诀别,我来迟矣”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因未能及时与逝者告别而产生的遗憾和自责。日落林间,人已散去,仅留文字与回忆,这不仅是对逝者生前事迹的追忆,也是对其精神世界的寄托。

“盈老屋、数閒而已”描绘了逝者居所的简朴,暗示其生活淡泊,不求奢华。成佛生天虽是美好愿望,却无确凿证据,这句表达了对逝者能否超脱尘世的不确定感。晋徵士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逝者在文学上的造诣,如同高常侍般晚年的诗作,彰显其艺术成就。

“读丹经、大还九转,伐毛洗髓”则借用了道家修炼的术语,象征逝者追求精神升华的过程。密谛玄谈虽难以理解,但楼台弹指间,似乎能感受到其精神世界的宁静与超然。幻化为烟峦凌纸,既是对逝者形象的想象,也是对其精神永恒的寄托。

最后,“后世悠悠谁知者,料流传、未必如君意”表达了对逝者作品命运的忧虑,担心其精神遗产可能无法被后人完全理解和传承。然而,“宫锦色,太羹味”则以比喻手法,赞美逝者作品如同华美的宫锦和醇厚的太羹,不仅色彩鲜艳,味道鲜美,更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挽歌深情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反思了艺术与精神遗产在时间长河中的命运,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33)

金兆蕃(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金缕曲

卌载游踪记。尽思量、不成片段,有头无尾。

原草盛衰萍聚散,江上愁心无际。

算只有、狂名盈耳。

除是当年朱公叔,谅平生、湖海元龙气。

歧路感,入宫忌。郎官星傍云霄起。

奏通明、匆匆乞外,谏君无计。

辛苦三州偿一梦,风景新亭渐异。

复何忍、茫茫对此。

笑揖陶家门前柳,揽满湖、烟雨归舟系。

耕负郭,定迟未。

形式:

金缕曲

何处高阳里。驾云车、蓬莱远近,旧乡临睨。

心怵流亡留苦语,犹憾东风卷地。

沈痛似、放翁家祭。

不觉枯蚕丝将尽,为州贤、蠹口争名氏。

金石友,竟君志。莫嫌怫郁私门誓。

最难忘、荷衣人在,寒机声里。

幸得灵鹣相慰藉,又是病鹃憔悴。

况望断、金环再世。

径欲呼天天难问,挽崦嵫、日照删丹水。

身世恨,有如是。

形式:

金缕曲

过翼流光逝。每相逢、联床听雨,笺经斠史。

老去加餐犹矍铄,画取珠庵双桂。

还写破、莫干山翠。

后约东湖春风棹,叹仙楼、依旧玄珠碎。

谁唤醒,老龙睡。范田杜厦论心事。

又湖滨、丛祠略广,宜山旧例。

铸雪抟冰当食报,行与逋仙同祀。

且共定、太邱私谥。

心化余霞寒江暮,到海枯、石烂终成绮。

辞不尽,继之泪。

形式:

摸鱼儿.咏梅香,寄召南。时庚午春,召南正八十

讯平安、逋仙无恙,岁寒谁共迟暮。

江回岭隔寻消息,赢得早春几度。疏影妩。

纵历尽冰霜,不减横斜趣。夜深几许。

更举酒相邀,旧时明月,来照旧时树。

江楼笛,吹动邮亭离绪。朝来无限风雨。

小窗横幅留余迹,犹忆年时尊俎。双翠羽。

问别后师雄,还许重逢否。一枝漫取。

盼早晚南飞,守花使者,附与好诗句。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