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精舍月中闻磬声诗

月峰禅室掩,幽磬静昏氛。

思入空门妙,声从觉路闻。

泠泠满虚壑,杳杳出寒云。

天籁疑难辨,霜钟谁可分。

偶来游法界,便欲谢人群。

竟夕听真响,尘心自解纷。

形式: 排律 押[文]韵

翻译

月光下的山峰禅室关闭着,静谧的磬声驱散了昏暗的气氛。
思绪沉浸于佛教的精妙境界,声音仿佛从觉悟的道路中传来。
清脆的磬声回荡在空旷山谷,深远地穿透寒冷的云层。
自然的声音难以分辨,如霜钟一般悠扬,谁能确切区分呢。
偶然来到佛法的世界,我渴望远离尘世喧嚣。
整夜聆听这真实的声响,世俗之心自然会变得清晰。

注释

月峰:山峰上的禅房。
禅室:修行者的静室。
幽磬:深沉而宁静的磬声。
昏氛:昏暗的气氛。
空门:佛教的隐喻,指精神解脱之道。
觉路:觉悟的道路。
泠泠:清凉的声音。
虚壑:空旷的山谷。
杳杳:深远的样子。
寒云:寒冷的云层。
天籁:自然的声音。
霜钟:寒冷季节的钟声。
法界:佛法世界。
人群:世俗人群。
真响:真实的声音。
尘心:世俗的心灵。
解纷:消除纷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中禅室之景。"月峰禅室掩,幽磬静昏氛"表达了在夜深人静时分,只有月光照亮了禅室,而远处传来了磬声,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思入空门妙,声从觉路闻"则是说心灵深处的思考融入了禅定的境界,而那清脆的磬声似乎引导着修行者的内在觉醒。

"泠泠满虚壑,杳杳出寒云"描绘了一种水流潺潺、云雾缥缈的自然景象,将禅室置于一片宁静而神秘的环境之中。"天籁疑难辨,霜钟谁可分"则是说那磬声如同天界的声音,清晰而又难以辨识,就像冬夜里的霜钟,无人能与之相比。

最后两句"偶来游法界,便欲谢人群。竟夕听真响,尘心自解纷"表达了诗人在这种环境中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和安宁,对世俗的纷扰已经不再挂怀,只愿沉浸于禅定的境界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佛教修行氛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意境。

收录诗词(108)

吕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化光。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 籍贯:唐河中(今永济市)
  • 生卒年:771~811

相关古诗词

道州夏日郡内北桥新亭书怀赠何元二处士

结构池梁上,登临日几回。

晴空交密叶,阴岸积苍苔。

爽气中央满,清风四面来。

振衣生羽翰,高枕出尘埃。

齐物鱼何乐,忘机鸟不猜。

闲销炎昼静,选胜火云开。

僻远宜孱性,优游赖废材。

愿为长泛梗,莫作重然灰。

守道穷非过,先时动是灾。

寄言徐孺子,宾榻旦徘徊。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道州途中即事

零桂佳山水,荥阳旧自同。

经途看不暇,遇境说难穷。

叠嶂青时合,澄湘漫处空。

舟移明镜里,路入画屏中。

岩壑千家接,松萝一径通。

渔烟生缥缈,犬吠隔笼葱。

戏鸟留馀翠,幽花吝晚红。

光翻沙濑日,香散橘园风。

信美非吾土,分忧属贱躬。

守愚资地僻,恤隐望年丰。

且保心能静,那求政必工。

课终如免戾,归养洛城东。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上官昭容书楼歌

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

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

歌阑舞罢闲无事,纵恣优游弄文字。

玉楼宝架中天居,缄奇秘异万卷馀。

水精编帙录钿轴,云母捣纸黄金书。

风吹花露清旭时,绮窗高挂红绡帷。

香囊盛烟绣结络,翠羽拂案青琉璃。

吟披啸卷终无已,皎皎渊机破研理。

词萦彩翰紫鸾回,思耿寥天碧云起。

碧云起,心悠哉。

境深转苦坐自摧,金梯珠履声一断。

瑶阶日夜生青苔,青苔秘空关。

曾比群玉山,神仙杳何许。

遗逸满人间,君不见洛阳南市卖书肆。

有人买得研神记,纸上香多蠹不成。

昭容题处犹分明,令人惆怅难为情。

形式: 古风

风叹

青海风,飞沙射面随惊蓬。

洞庭风,危樯欲折身若空。

西驰南走有何事,会须一决百年中。

形式: 古风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