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踏莎行》由清代诗人于懿所作,描绘了一位女子在病中孤独凄凉的情景。词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身体的虚弱与心灵的寂寞。
“病骨难支,鬓云渐薄。” 开篇即点明女子的身体状况,病痛使得她难以支撑,头发也日渐稀疏。这句通过形象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女子的虚弱与病态。
“钏松瘦减兰边玉。” 首句描述女子佩戴的玉钏因瘦削而显得松动,仿佛是她身体消瘦的象征。同时,“兰边玉”这一细节,暗示了女子曾经的美丽与高雅,如今却因病痛而黯然失色。
“夜来双袖不胜寒,无言自倚潇湘竹。” 夜晚的寒冷让女子的双袖无法承受,她只能独自依靠着潇湘竹,默默无语。这里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女子内心的孤寂与无助。
“凉影侵帘,啼痕染烛。” 凉爽的影子穿透窗帘,映照在女子身上;蜡烛上的泪痕仿佛是她无声的哭泣。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女子身处的凄凉氛围,以及她内心深处的悲伤与哀愁。
“寂寥庭院愁萧索。” 庭院空旷寂静,满目萧瑟,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描述,也是女子心境的写照。她感到无比的孤独与忧愁,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冷漠与荒凉。
“残灯久伴可怜宵,金钱暗把归期卜。” 在昏黄的残灯下,女子度过了漫长的夜晚,她试图通过占卜来预测未来的归期,但这一切都显得徒劳无功。这句话表达了女子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绝望的情绪。
整体而言,《踏莎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位病中女子的孤独与哀愁,展现了她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