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惟晤所作,名为《次韵奉和》。诗中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境界。
首句“道安独继襄阳踵”,借用了历史人物道安与襄阳的典故,暗示了诗人追求的精神传承与历史渊源。接着,“诗好慵窥霅昼评”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对评价的淡然态度,体现了其艺术追求的独立与自由。
“竹屋数间经几载,草衣三事傲平生”描绘了隐士简朴而自足的生活场景,竹屋与草衣象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几载与三事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简单。这种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物质的淡泊与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纵陪林下收孤迹,难学人间走大名”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洞察与对名利的不屑。即使在自然之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也难以在尘世间追逐虚名,表达了诗人对真我与外在世界之间平衡的追求。
最后,“灯火已残谭未倦,晓风斜雨打窗声”以夜深人静时分的场景结束全诗,灯火虽残,但交谈的热情未减,窗外的风雨声更添了几分诗意。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和谐,也寓意着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与心灵的交流,即使外界环境变化,内心的对话与理解却始终如一。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与真我的追求,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越,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