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禅听戴道士弹琴

灵宫苍烟荫老柏,风吹霜空月生魄。

群鸟得巢寒夜静,市井收声虚室白。

少年抱琴为予来,乃是天台桃源未归客。

危冠匡坐如无傍,弄弦铿铿灯烛光。

谁言伯牙绝弦钟期死,泰山峨峨水汤汤。

春天百鸟语撩乱,风荡杨花无畔岸。

微阴愁猿抱山木,玄冬孤鸿度云汉。

斧斤丁丁空谷樵,幽泉落涧夜萧萧。

十二峰前巫峡雨,七八月后钱塘潮。

孝子流离在中野,羁臣归来哭亡社。

空床思妇感蟏蛸,暮年遗老依桑柘。

人言此曲不堪听,我怜酷解写人情。

悲歌浩叹弦欲断,翻作恬淡雍容声。

五弦横坐岩廊静,薰风南天厚民性。

人言帝力何有哉,凤凰麒麟舞虞咏。

我思五代如探汤,真人指挥定四方。

昭陵仁心及虫蚁,百蛮九译觇天光。

极知功高乐未称,谁能持此献乐正。

贱臣疏远安敢言,且欲空江寒滩静。

渔艇幽人知我心悠哉,更作严陵在钓台。

吾知之矣师且止,安得长竿入手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西禅听戴道士弹琴》,描绘了在西禅寺聆听道士弹琴时的场景。首句“灵宫苍烟荫老柏”营造出古老而神秘的氛围,接着“风吹霜空月生魄”以自然景象烘托夜晚的寂静。诗人通过“群鸟得巢寒夜静,市井收声虚室白”进一步渲染环境的宁静,以及道士的来访带来的不凡气质。

“少年抱琴为予来”点明了人物,戴道士宛如未归的桃源仙人,其举止“危冠匡坐如无傍,弄弦铿铿灯烛光”,显示出技艺高超。诗人借用“谁言伯牙绝弦钟期死”表达对音乐艺术的感慨,认为即使在世事变迁中,音乐仍能触动人心。

接下来,诗人通过四季变换和自然景观的变化,展现了音乐的感染力,最后以“五弦横坐岩廊静,薰风南天厚民性”赞美音乐的和谐与教化作用。诗人感叹道,尽管皇帝的威权巨大,但真正的力量在于仁德,如唐太宗昭陵的仁爱影响深远。

诗的尾声,诗人感慨自己虽身处偏远,但仍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并希望有朝一日能亲自操琴。整首诗以听琴为线索,寓言深刻,情感丰富,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观王熙叔唐本草书歌

少时草圣学钟王,意气欲齐韦与张。

家藏古本数十百,千奇万怪常搜索。

今得君家一卷书,始觉辛勤总无益。

移灯近前拭眼看,精神高秀非人力。

北风古树折巅崖,苍烟寒藤挂绝壁。

逸气峥嵘驰万马,只字千金不当价。

想初槃礴落笔时,毫端已与心机化。

主人知是希世奇,但见姓氏无标题。

自非高闲怀素不能此,何必更辨当年谁。

形式: 古风

观世音赞六首(其五)

圣慈悲愿观自在,小白花山住道场。

海漩三昧觉澄圆,三十二应施无畏。

有一众生发大心,愿度我身及舍识。

万仞峰前撒手过,观音岂复异人乎。

形式: 古风

观世音赞六首(其四)

以法界印,印诸善根。以平等印,普印诸业。

八万四千母陀臂,诸佛承我称提力。

八万四千清净眼,众生依我成正觉。

补陀岩下白花风,月照海漩三昧底。

形式: 古风

观世音赞六首(其三)

圣慈悲愿观自在,海岸孤绝补陀岩。

贯花缨络普庄严,度生如幻现微笑。

有一众生起圆觉,即现三十二应身。

壁立千仞无依倚,住空还以自念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