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红入桃腮,青回柳眼,韶华已破三分。

人不归来,空教草怨王孙。

平明几点催花雨,梦半阑、敧枕初闻。

问东君,因甚将春,老了闲人。

东郊十里香尘满,旋安排玉勒,整顿雕轮。

趁取芳时,共寻岛上红云。

朱衣引马黄金带,算到头、总是虚名。

莫闲愁,一半悲秋,一半伤春。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翻译

桃花染红了脸颊,嫩柳恢复了生机,美好的春光已经消逝了一大半。
如果人们还不回来,只会让草木徒然抱怨游子未归。
清晨几点钟,雨滴催促着花朵开放,半梦半醒间,我倚着枕头听到了这声音。
请问春天的主宰者,为何要把春天的美景留给闲人,却让闲人感到岁月匆匆。
东郊十里,香气弥漫,人们忙碌地准备乘坐华丽的车马,把握这美好的时光。
他们要一同寻找那岛上的红云,可能是心中的理想或期盼。
身着朱色官服,骑着金饰马匹,这些终究只是虚名。
不要过于忧愁,一半是因为秋天的哀伤,一半是因为春天的流逝。

注释

桃腮:桃花染红的脸颊。
柳眼:柳树新叶如眼睛初开。
韶华:美好的时光。
王孙:古代对贵族子弟的称呼,此处指游子。
平明:清晨。
阑:残、尽。
东君:古代对春神的称呼。
玉勒:玉装饰的马嚼子,代指华丽的马车。
雕轮:雕刻装饰的车轮。
红云:可能指美丽的景色或理想的象征。
朱衣:红色官服。
黄金带:金色腰带,象征权势。
虚名:表面的名声,非实质的成就。
闲愁:无事之愁。
悲秋:秋天引发的悲伤情绪。
伤春:春天逝去引发的感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的景象和作者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慨。"红入桃腮,青回柳眼"写出了初春时节,桃花含苞、柳叶新绿的生机勃勃场景。"韶华已破三分"则表明春光易逝,一半已经过去了。

"人不归来,空教草怨王孙"中,"人"指的是游子或是心爱之人,"不归来"表达了一种离别的哀愁,而"空教草怨王孙"则是说即使没有人的踪迹,但春草依旧在这里生长,似乎也在抱怨那逝去的春光和不再回来的游子。

"平明几点催花雨,梦半阑、敧枕初闻"写出了细雨滋润催开了花朵,而作者则是在梦中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里表现出一种对春天的渴望和享受。

"问东君,因甚将春,老了闲人"中的"东君"指的是掌管四季更替的神灵,诗人在询问为什么春天这么快就要过去,而自己却已经老去,对于年华易逝感到无奈。

"东郊十里香尘满,旋安排玉勒,整顿雕轮"则写出了准备外出游玩的情景,东郊的花香满径,作者准备好马车上的装饰和车轮,准备去享受这即将逝去的春光。

"趁取芳时,共寻岛上红云"表达了要抓住美好的时光,与朋友一同去追寻那些岛上的红云,也就是春天的美丽景色。

"朱衣引马黄金带,算到头、总是虚名"中,诗人穿着华丽的衣服,牵着马匹,用黄金做的马具装饰,表面上看似风流倜傥,但实际上所有这些华丽的外在装饰都是对内心空虚的一种掩饰。

最后两句"莫闲愁,一半悲秋,一半伤春",诗人劝慰自己不要无端地愁绪,因为人生中总有一半是对即将到来的秋天的忧愁,一半则是对已经逝去的春天的哀伤。

收录诗词(35)

王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 字:通叟
  • 生卒年:1035--1100

相关古诗词

减字木兰花(其二)

花筵布巧。绿绕红□花枝闹。朵朵风流。

好向尊前插满头。此花妖艳。愿得年年长相见。

满劝金钟。祝寿如花岁岁红。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其四)

红牙初展。象板如云遮娇面。曲按宫商。

声遏行云绕画梁。正当衮遍。休唱阳关人肠断。

劝饮流霞。祝寿千年转更加。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其八)

新秋气肃。此日仙翁曾诞育。禀赋应遍。

绿□朱颜似少年。阶庭兰玉。行见儿孙俱曳绿。

更祝遐龄。愿比庄椿过八千。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寿女婿

瑞云仙雾。拂晓重重遮绣户。一炷清香。

千尺流霞入寿觞。家门转好。从此应须长不老。

来岁春风。看拜西枢小令公。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