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深藏于千山之中的古寺,环境幽静,远离尘嚣。首句“寺古无邻家,千山抱虚碧”便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古寺孤零零地坐落在群山之中,四周被一片空灵的碧色所环绕。接着,“门开猿鸟路,殿锁烟霞积”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静谧与神秘,仿佛只有猿鸟才可通达,而殿堂则被岁月的烟霞所覆盖,显得古老而沧桑。
“老木森回溪,飞湍自淙激”两句,诗人通过描绘古老的树木环绕着曲折的小溪,以及溪水奔腾不息,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接下来,“曾无车马到,绝境闲今昔”则强调了此处的隐逸与宁静,即便是在今日,也少有人来访,更不用说往昔了。
最后,“逍遥贤大夫,肯此携佳客。鸣驺清晓来,归时日常昃。不使讼庭空,谁能傲泉石。”诗人以“逍遥贤大夫”自比,表达了自己愿意在此与佳客共赏美景,享受自然之乐而不为世俗所累的心境。同时,也借“鸣驺清晓来,归时日常昃”描绘了清晨来访,傍晚离去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隐逸生活。最后一句“不使讼庭空,谁能傲泉石”,则表达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不能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但至少可以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和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翠云山古寺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中纷扰与束缚的无奈与逃避。